【南方農村報】魚躍稻香,藏糧於水!南沙“東湧漁稻模式”引起廣泛關注
魚躍稻花香,滿眼豐收景。
廣州市南沙區東湧鎮的魚塘種稻試驗示範基地裏重現這詩歌般的畫像。
這裏是“東湧漁稻模式”的試驗基地,由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共同打造,占地麵積14畝左右,試驗區共4口塘,試驗種植水稻品種10種,水產養殖品種4種,通過水下養殖、水上種稻,實現一水兩用,一塘兩收,在維持魚塘養殖規模前提下,擴大了水稻種植麵積,是促進糧食增產、提高糧食自給率、保障糧食安全新途徑,極大地化解了政府保糧與農民增收矛盾,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的生態養殖模式,一經報道即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創新的養種模式。”廣東省委、省農業農村廳相關領導相繼蒞臨基地指導並給出充分肯定,同時提出要繼續加強產、學、研合作,強化科技支撐,以產業為基礎、以品類為基本麵,通過塘頭示範展示的推廣模式,切實做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真正給行業篩選出優質的有突破性的新品種。也要通過關鍵技術攻關和集成配套,形成獨具廣東特色的魚塘種稻高產高效技術體係,建立標準,為大麵積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為保障廣東省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東湧漁稻模式”得到多方關注
01
魚躍稻花香
“東湧漁稻模式”初顯成效
“大口黑鱸、澳洲淡水龍蝦的表現尤為突出。”魚塘種稻項目技術負責人之一、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漁業技術推廣部產業發展科科長吳鬱麗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截至目前,“東湧漁稻模式”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有苗企負責人甚至坦言:“東湧漁稻模式”下養的魚蝦比自己苗場實驗基地養的還要好。
根據實驗數據,水稻自插秧以來生長情況良好,6月底已開始抽穗揚花。粵香430、粵農絲苗、黃廣油占、粵泰油占、五山絲苗等5個水稻品種表現較好,預計畝產達到350公斤左右,更適於這種魚塘種稻模式。養殖品種方麵,經過2個半月的養殖,4個品種的生長速度都明顯比普通養殖模式下同一品種的生產速度快,其中大口黑鱸、澳洲淡水龍蝦表現最優,澳洲淡水龍蝦更是增長了300%。
特別地,“東湧漁稻模式”效益顯著。據了解,廣東有465萬畝淡水養殖麵積,假如有200萬畝適合開展魚塘種稻綜合種養,按照雙季稻種植,則年平均產量700公斤/畝,每年可增加70萬噸稻穀,相當於目前廣東省稻穀年產量的6%。
此外,項目負責人、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漁業技術推廣部副部長薑誌勇介紹,“東湧漁稻模式”通過水麵種稻吸收利用魚塘水中氮、磷等營養元素,實現養分循環與廢棄物利用,淨化水質,減輕環境汙染,是一種生態養殖模式,在尾水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可為珠三角百萬畝魚塘升級改造提出新方案。
工人在起澳龍
02
農技到塘頭
勇於探索試錯建標準
“我們要建立技術標準,打響品牌,為廣東農產品賦能。”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高慶營表示,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勇於試錯,從理論出發,做塘頭實踐,根據實驗收集、整理數據,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標準,複製推廣,再將地標升級為行標,打響粵字號品牌。
不過,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職副書記劉勝敏提出,就目前試驗數據分析,該模式在成本控製、品種調控、機械化升級及日常管理等幾個方麵仍有優化空間。
以優化成本為例,“東湧漁稻模式”目前較大的成本主要在於浮板和人工(僅浮板成本達到2萬元/畝,占據總成本65%左右),如果需要大範圍推廣,必須進行有效精簡。據了解,目前項目組已籌備開展晚季稻開展降低成本的試驗研究種植工作,增加一口6畝試驗塘擬采用泡沫浮板材料取代塑料浮板,同時計劃采取機械化直播取代人工育秧移栽方式,預計種稻成本降低50%。
此外,在養殖品種及投苗密度上,要繼續擴大篩選範圍,摸索總結出更佳的品種和密度;同時加強相關病蟲害監控,完善管理方法。
魚塘種稻,一水兩用,一塘雙收
03
藏糧於水上
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
廣東是水產大省,水稻又是廣東的第一大糧食作物,產量分別達到420萬噸(淡水養殖產量)、1280萬噸。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近年來,粵北韶關、清遠等地在稻田種植水稻基礎上,開展禾稻花魚養殖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改善了稻米的品質,增加了漁業的收益,更塑造了鄉村振興的品牌。
如清遠連南縣每年舉辦稻漁節,通過稻漁綜合種養的培塑,促進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在促進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漁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受此啟發,合理開發利用魚塘水麵種植水稻,形成立體生態種養係統,水下養殖,水上種稻,一水兩用,一塘兩收的“東湧漁稻模式”應運而生。事實證明,“東湧漁稻模式”將水產養殖和水稻種植結合,藏糧於水,可解決當前省情下的糧食生產及水產養殖的問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保護生態環境作出重要貢獻。
魚躍稻花香,藏糧於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