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魚塘種的水稻開始收割啦!預計最高畝產達700斤
“預估最高畝產可達700斤。”7月22日,在位於廣州市南沙區東湧鎮大穩村的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內,經過4個月的成長,約14畝試驗示範的魚塘種稻迎來收成。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鍾旭華告訴記者:“此次魚塘種稻試驗種植了10個水稻品種,粵泰油占、黃廣油占這兩個品種表現較好。”
當天,豔陽高照,收割現場一片火熱,陣陣稻香撲鼻而來,一株株金燦燦的水稻,一粒粒飽滿的稻穀,不僅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更彰顯著鄉村振興的喜人變化。
所謂魚塘種稻,就是通過合理開發利用魚塘水麵種稻,水上種稻,水下養殖,實現一水兩用。作為一種全新的水稻種植模式,它有哪些優劣勢?其推廣價值如何?需要從哪些方麵突破?記者在收割現場尋找答案。
糧食安全倒逼新模式誕生
水稻是廣東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麵積2700萬畝。廣東糧食產量1280萬噸,但糧食自給率較低。另一方麵,廣東水產養殖麵積大,全省淡水養殖麵積465萬畝。
在水產養殖和水稻種植的有效結合方麵,已經有很成熟的模式——稻魚綜合種養模式,即在水稻田裏開展水產養殖,這種模式既能改善稻米品質,又能增加漁業收益。“但是這種模式是在已有的水稻田裏開展水產養殖,沒法擴大水稻種植麵積,更無法解決魚塘回填複耕難題。”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黨委副書記劉勝敏說。
而糧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視,《農業農村部 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推進廣東鄉村振興戰略實施2022年度工作要點》再次強調要全麵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完成國家下達廣東省的目標任務,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68萬噸以上。
“我們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在維持魚塘正常養殖生產規模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魚塘水麵進行種稻。”劉勝敏說,就是在魚塘裏,采取水上種稻,水下養殖的模式,一水兩用,如試驗成功,將可一次性解決糧食增產、魚塘回填複耕、養殖尾水處理三大難題。
因此,魚塘種稻綜合種養模式應運而生,並由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聯合開展魚塘種稻相關的技術研究。
今年3月21日,在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大豐基地采用拋秧盤育秧的方式育好秧苗後,4月13日開始移栽至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共用12天的時間完成4口魚塘插秧工作,水稻種稻麵積約占魚塘水麵麵積的50%。
試驗示範將帶來多重效益
談及魚塘種稻綜合種養模式的好處,此次試驗示範的技術專家、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鍾旭華認為,從理論上講,在廣東開展魚塘種稻兼備了經濟、生態、社會的多種效益。“魚塘種稻綜合種養模式如能成功,將能給農戶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鍾旭華分析,魚塘種稻的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的魚塘與水資源,將魚和水稻結合在一起,魚與水稻互利共生,水稻可給魚類遮蔭,而魚類的排泄物則可作為水稻的養分。
“從試驗的情況來看,實現了魚養稻、稻養魚,而且魚的成活率更高了,生長速度也明顯加快。”劉勝敏接過話茬,“比如澳洲淡水小龍蝦,其他地方養到1兩需要3個半月,我們兩個半月就已經養到了1兩至1兩半;加州鱸已經達到19厘米,也就是4兩,在其他地方需要3個月以上才能養到這個水平。”
“至於(魚塘種稻綜合種養模式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它能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鍾旭華說,珠三角魚塘麵積較大,在維持魚塘養殖規模的同時,擴大水稻種植麵積,是促進糧食增產、提高糧食自給率、保障糧食安全的新途徑。
在鍾旭華看來,魚塘種稻綜合種養模式還能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塘麵的水稻能吸收利用魚塘中的氮、磷等元素,實現養分循環利用,淨化水質,從而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尾水處理的難題。
“從目前的試驗示範來看,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篩選出了一些適宜魚塘種稻的水稻品種,初步形成了魚塘種稻的技術模式。”鍾旭華說。
破題攻關帶動大麵積推廣
盡管如此,魚塘種稻模式要實現鍾旭華所說的三大效益,還有諸多待解的難題,“目前,魚塘種稻這個模式還是處於試驗的階段,還有許多技術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我們也在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探索。”鍾旭華坦誠。
魚塘種植水稻需要浮板用以支撐。浮床通常需要找專業生產廠家定製,采用浮力強、安全環保的泡沫板或塑料板材料作浮床。
這就帶來了第一個難題——成本太高,比如魚塘上的支撐物就比較貴,塑料的浮板成本要兩萬多元一畝,泡沫的浮板也要一萬出頭,“雖然可以重複利用8到10次,但平攤下來,如要大麵積推廣,成本依然偏高,接下來我們要想辦法降低種植成本。”鍾旭華說。
此外,養殖品種與養殖密度有待優化。目前,廣東省試驗的魚塘種稻中發現,在魚類養殖密度較低的情況下,盡管所選品種魚類生長情況良好,但稻和魚如何優化組合,仍需研究。“魚塘種稻如何施肥,這與稻田裏很不一樣。在確定施肥量時,不僅要考慮水稻的養分需求,還要考慮到魚塘水質和飼料投入的影響。”鍾旭華說。
與此同時,機械化和智能化技術在稻魚共生生態種養模式的應用仍然缺乏。目前,在魚塘種稻的農業模式中,插秧、施肥、喂料、收割等環節,大多是采用傳統的人工模式,這無疑增加了人工的成本,直接影響了魚塘種稻生態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
“對於廣東來說,魚塘種稻有較好的推廣價值,它既可促進農民增收,又可增加糧食產量,提升糧食安全,較好地解決了‘農民要錢’與‘政府要糧’之間的矛盾。”鍾旭華說,未來要通過關鍵技術攻關和集成配套,研發適宜於廣東的魚塘種稻優質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形成獨具廣東特色的魚塘種稻高產高效技術體係,為大麵積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進而為保障我省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鄉村全麵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也正因為如此,廣東提出今年晚季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市等珠三角9市開展擴大試點工作,計劃要分兩年共增加15萬畝水稻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