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三新”模式守好百姓糧袋子
近日,廣州市南沙區東湧鎮農業農村技術服務中心在東湧鎮馬克村樂園生態基地舉辦水稻新品種及新型種養模式試點推廣現場會,組織各村生產幹部、種養戶觀摩水稻新品種19香絲苗、粵農絲苗和“水稻+禾蟲”新型種養模式試點情況。
活動現場,看著金黃飽滿的稻穗和活力十足的禾蟲,種植戶紛紛表示,這一新型種養模式有看頭也有盼頭。
近年來,為擴大水稻種植麵積,保障水稻種植規模、效益的同時助推農戶增收,東湧鎮積極引進水稻新品種、探索種植新技術新模式、落實政策保障,切實保障糧食安全。據統計,2022年東湧鎮兩造水稻種植麵積預估比2021年增長約112%。
“技術+品種”,守住農戶“錢袋子”
2022年上半年,東湧鎮農技中心先後引進優質19香絲苗、粵農絲苗、五香絲苗等水稻新品種。按今年示範效果來看,係列水稻新品種表現豐產、質優、抗病性好、抗倒性強,具有較好的推廣前景。下半年,東湧鎮還計劃引進粵香430、中泰絲苗開展示範種植。
除了通過新品種提升水稻產能外,東湧鎮還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應用,以“輕騎兵”送科技到田頭為契機,推廣無人機播種和病蟲害統防統治,並適時發布病蟲害防治指導意見。同時,責任分工,專業人員到田間指導農戶科學種植,真正地做到把新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為東湧鎮糧食增產增收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輕騎兵”送科技到田間
“新模式”,實現一田可多收
今年7月份,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選址東湧鎮試點打造“東湧漁稻模式”,通過水下養殖、水上種稻,實現一水兩用,一塘兩收,在維持魚塘養殖規模前提下,擴大水稻種植麵積。
目前,第一季魚稻已收割,最高畝產可達700斤。“東湧漁稻模式”的初步成功為水稻種植探索出了新可能,後續將不斷探索改良,逐步推廣。
而在今年3月,東湧鎮農業農村技術服務中心在馬克村試點開展了“水稻+禾蟲”綜合種養。
該種養模式利用了禾蟲與水稻天然共生的優勢,腐爛的稻根和莖葉可為禾蟲提供營養,水稻根係及中空的莖可為禾蟲輸送氧氣;禾蟲以土壤微生物和有機碎屑為食,可減少水稻病害發生,禾蟲鑽洞可疏通土壤、其糞便是優質的有機肥料。
在該模式下的推動下,東湧鎮將打造高端綠色稻米品牌、同時產出高端優質蛋白禾蟲,努力實現水稻、禾蟲雙豐收,著力提高種植效益。據了解,該試點項目已在7月底收割第一茬水稻,11月左右收獲禾蟲和第二茬水稻。
用好補貼“指揮棒”,保障“米袋子”安全
據了解,此前廣州市出台的《廣州市種糧大戶補貼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對單造種植水稻15畝以上(含15畝)的承包經營戶或通過依法流轉耕地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補貼,每造每畝補貼300元。
與此同時,為鼓勵種糧集約化,南沙區出台的《南沙區現代農業增量提質若幹措施》中針對種植水稻15畝(含15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從原來300元/畝/造補貼提高至700元/畝/造。
在此基礎上,東湧鎮印發了《東湧鎮種糧補貼實施方案》,自2022年8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對全鎮範圍內種植水稻的農戶進行補貼:單造種植麵積15畝以下的,鎮財政資金補貼700元/畝·造;單造水稻種植麵積在15畝以上(含15畝)的,鎮財政資金補貼200元/畝·造。
這將進一步提高鎮內農民種糧積極性,實現全鎮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糧食播種麵積基本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
把“藏糧於地”落實到位,繼續探索新模式新舉措
近年來,東湧鎮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專項整治行動,堅決守住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耕地紅線,把“藏糧於地”落實到位,確保基本農田隻用於發展種植業。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須臾不可放鬆。接下來,東湧鎮將繼續探索新模式新舉措,陸續試點推廣魚稻、蝦稻共生模式等,摸清種養要點、總結技術方法,在達到預期效果後,在一定範圍內推廣應用,輻射帶動東湧鎮農戶擴大水稻種植麵積,實現種糧提質增效,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