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農業質量標準與監測技術研究所> 必威betway安卓app

【理事風采】科技支撐 用心守衛農產品質量安全 ——專訪廣東省農科院質標所所長王旭研究員

時間:2023-02-16 17:33 來源:本網 【字體:

  導語:

  必威betways 農業質量標準與監測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質標所”),是必威betways (以下簡稱“省農科院”) 下屬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評價技術研究的專業研究所。自成立以來,質標所一直承擔著農業農村部和廣東省各級政府部門下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認證檢測等任務,同時還承擔來自社會的科研樣品檢測、委托檢測等任務,憑借著過硬的檢驗檢測技術和科研實力,為政府監管、產業發展、服務“三農”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近日,本刊記者就質標所近年科研創新工作的舉措及取得成效,對該所所長王旭研

究員進行了專訪。

精耕質量標準領域

  勇當農產品質量安全守護神

  Q《廣東科技》:首先感謝王所長在百忙中接受我們的采訪!請您先簡單介紹一下質標所的基本情況。

  王旭:質標所前身為必威betways 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於2000年開始籌建,由必威betways 承建的原農業部蔬菜水果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發展而來,2010年曾作為省農科院內設機構,稱為必威betways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質標中心”),2012年經省編辦批準正式成立。2020年,我們根據業務實際發展情況,將監測中心更名為質標所。一直以來,我所秉持“質量、服務、法規、標準、責任”的發展理念,麵向社會積極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及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相關研究和檢測工作。

  經過20餘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們所已是農業農村部確定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地理標誌產品/認證和環境監測的定點檢測機構,以及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協助全省347個優質農產品成功確認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公共品牌,確保我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數量穩居全國前三。所裏建有國家農業檢測基準實驗室(農藥殘留)、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廣州)等40個科研平台。

  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我們的實驗室均已通過國家級和省級計量認證(CMA),以及國家級或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CATL),具備承擔農產品、投入品及農業環境等74類產品中3780個參數的檢測能力,能夠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檢驗檢測技術服務,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檢驗檢測報告。

  Q《廣東科技》:目前,貴所人員規模情況如何?

  王旭:近年來,我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有各類科研人員108人,並初步構建了一支多學科、高學曆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我們團隊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有19人,博士學曆的25人,多名專家受聘為全國和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標準化等相關專業委員會專家。

 Q《廣東科技》:你們的主要服務對象及具體業務有哪些?

  王旭:我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有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檢測機構以及個人用戶,業務主要是圍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開展科技服務。具體來說有3個方麵: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與評價。依托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及加工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質標所兩套檢測資質(CMA、CATL),以及作為國家市場監管局認定的食品安全檢測複檢機構、省農業農村廳指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複檢機構的專業力量,對農產品、農業投入品、產地環境等開展營養品質、藥物殘留、重金屬汙染、微生物指標的測試分析。我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連續20年承擔農業農村部例行監測(風險)任務,現在技術能力已覆蓋種植、畜禽、水產3類產品。自2008年開始承擔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任務,主要有種植業、畜禽、水產品的監督抽查、例行監測、風險評估及專項監測等內容,累積檢測樣品5萬多個,獲得監測數據180多萬個,給政府部門提供相關輿情監測和分析服務以及大量監測數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製及風險預警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產地環境檢測評價與控製技術。我所基於連續多年積累的產地環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基礎、監測數據,構建了廣東省蔬菜產地土壤環境安全性評價指標體係,為農產品種植結構調整提供規劃指導。針對珠三角地區土壤現狀,劃分土壤重金屬風險等級,根據植物重金屬富集能力的差異,提供調整種植結構的建議,為珠三角地區的蔬菜種植設置了“紅綠燈”。在環境評價基礎上,提出不同程度重金屬汙染土壤的適種品種庫,實現對不同地區種植品種篩選指導。打造了產地環境質量安全控製技術體係,研發適合當地中輕度及重度汙染土壤的治理修複及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9套,為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及農產品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服務,並借助係統、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實現風險精準預警。目前已研製了廣東省農產品產地環境風險診斷與質量安全保障係統、廣州市“菜籃子”基地種植小程序等,可對全省土壤重金屬情況進行實時查詢,揭示重金屬含量及分布特征、提供種植規劃指導意見,為種植基地的選擇排除風險隱患。

  三是農產品品質評價與品牌創建服務。作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廣東工作站、華夏有機研究院廣東分院,為客戶申報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提供技術谘詢、出具營養品質評價鑒定報告以及申請技術指導,提供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識產品(“兩品一標”)以及產品認證谘詢服務工作。此外,我們還根據農產品品質特征開展數據挖掘,高質量指導農產品品牌創建。

勇於探索

  構建“研—產—推”全鏈條科技創新模式

  Q《廣東科技》:近年來,貴所在科研創新方麵開展了哪些工作?

  王旭:近年來,在全所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所科研工作不斷開拓創新,科研水平穩步提升。

  在項目承擔方麵,我們承擔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農業農村部“948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星火計劃項目、農業農村部公益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項目、廣東省重大和重點科技攻關以及各級標準製修訂項目等560餘項。

  在標準研究方麵,我所充分發揮行業引領作用,大力推動區域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一是標準製修訂保持優勢地位,製修訂國家、農業行業、廣東省地方標準共190餘項,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建立了產前、產中、產後關鍵技術標準體係。其中,國家標準(GB)發布11項,農業行業標準(NY)發布86項,團體標準(T/GDNB)發布40餘項。二是推動廣東省區域特色標準化工作,針對地方標準卡點、難點問題,積極對接省市場監管局和省農業農村廳,從專業角度牽頭廣東省農業地方標準審查,推進增強地標立項話語權。為科研單位、基層政府部門、企業開展團體標準發布服務20項。在製修訂標準基礎上,開展全產業鏈標準化工作,服務全省農業現代化產業園。

  在創新團隊建設方麵,結合“十四五”學科發展規劃建立農產品安全風險監控新興學科團隊。我作為負責人,與15名團隊成員一起研究農產品中重金屬等汙染物的檢測技術、風險評估與控製技術的研發與示範,在氯化石蠟離子對試劑研發與風險評估、穩定同位素檢測實現茶葉產地溯源、農田中鏽去津農藥控製研究、重金屬檢測基準物質製備等方麵取得突破性進展。

  Q《廣東科技》:聽了您的介紹,我們也感受到了質標所當前科研創新的良好發展勢頭。近年來你們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王旭:近年來,我所鼓勵科研人員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初步形成了“研—產—推”全鏈條科技創新模式,在汙染物快速檢測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係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價、重金屬汙染控製及不同形態重金屬檢測方麵均取得顯著成果。我們獲得中華農業科技獎、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科普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等23項,製修訂國家、農業行業、廣東省地方標準共190餘項,撰寫著作47部,獲批專利56件,發表論文400餘篇,論文水平與成果質量不斷提升。在此,我介紹3個方麵的主要成果:

  一是在檢測方麵,重金屬檢測是我們的優勢特色,我們研發的技術和儀器獲得多項專利,為檢測行業提供更精準的手段。2015年起,我所成為廣東省唯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金屬檢測技術能力驗證單位。2017年,作為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實驗室,我所承接了2萬餘項檢測任務,研發了重金屬檢測相關優化技術,發明微敞開石墨消解法,極大地提高了樣品檢測速度及精度; 形成高通量重金屬檢測技術,節約前處理時間25%~62%,削減消化成本42%~72%。作為生態環境部土壤詳查任務重金屬檢測技術培訓視頻拍攝單位,我所相關檢測技術視頻作為標準規程在農業農村部和生態環境部推廣,相關技術廣泛應用於農產品及其產地環境安全監控,並推廣至全國12個省份25家檢測機構及相關單位。

  在傳統農獸殘檢測技術研發基礎上,創新打造檢測方法標準製修訂體係。目前我所製修訂的《飼料中克百威、殺蟲脒和雙甲脒的測定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等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已經發布11項,在研2項、申請中2項,檢測相關的農業行業標準已發布10餘項。

  新汙染物檢測方法取得創新突破。目前針對農產品中汙染較為普遍且對檢測方法存在較大挑戰的新汙染物氯化石蠟(CPs),我所研發了一種同時適用於液相色譜和質譜的氯增強離子化試劑,突破了CPs在液相色譜-質譜常規離子源條件下難以電離的瓶頸,簡化了檢測過程、提高了靈敏度,建立了短鏈、中鏈和長鏈CPs 同時檢測的方法。基於該方法,我們開展了典型汙染區土壤-散養雞體係CPs 風險評估,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色譜A》(SCI大類二區,IF 4.759)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SCI大類一區,IF 5.279)上。我所研究團隊將CPs檢測與評估的成果服務於其他科研院所的CPs科學研究,形成了以CPs為代表的汙染物檢測及評價技術的科技創新與服務模式:科研項目→論文/專利→產品→成果技術服務。

  二是在風險評估方麵,基於現代光譜、色譜、質譜技術,開展重金屬、農藥、獸藥、真菌毒素等汙染物的定向與非定向篩查技術研究,揭示汙染物從產地環境(或投入品)到農產品的遷移轉化規律和消解動態,為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製及相關標準製修訂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開展科普宣傳,引導消費者“科學認知、放心消費”。以科技項目為抓手,掌握以韶關為代表的廣東省 18 個地級市的農產品及汙染地塊分布及環境風險狀況,繪製了耕地土壤重金屬汙染分區地圖及耕地土壤重金屬汙染評價報告,為政府指導種植規劃和結構調整提供了一手的係統數據。查找出農田重金屬超標種出的農產品不一定超標的原因,提出了有關標準製修訂建議和汙染控製措施。

  三是風險監控方麵,基於檢測與評價方麵積累的大量研究與基礎數據,我們自主開發了廣東省農產品產地環境風險診斷與質量安全保障係統,涵蓋廣東省18個地市1萬多個農田農產品中5種重金屬的10餘萬條汙染特征數據;在此基礎上進行風險評估,繪製出廣東省農產品中重金屬汙染風險圖譜。通過該圖譜,可對全省土壤重金屬情況進行實時查詢,在係統中選擇需要查詢的地點,即可獲得當地各類重金屬含量及分布特征,進而給予種植規劃指導意見,實現對產地環境風險診斷和重金屬安全控製,高效、精準地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持續優化創新環境

  推動全所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階

  Q《廣東科技》:你們在科研方麵取得了這麼顯著的成效,在保障科研順利開展過程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旭:在保障科研方麵,我所通過持續優化科研創新生態,確保各個項目團隊和科研項目都能按計劃和進度目標順利實施。

  一是持續完善單位管理體係。對重點領域規章製度開展“廢、改、立”,修訂完善科技成果獎勵、成果轉化管理、績效分配等核心管理辦法;優化審批辦事流程,規範內部管理,並開展製度宣貫,強化製度的執行力;增設管理服務機構財務科;開展“減表行動”(減少填寫表格數量和欄目),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二是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省農科院協同辦公係統,開通更多使用功能模塊,優化程序路徑;探索運用現有專業平台實現專業領域管理信息化;進一步優化經費查詢渠道,著力為基層減負,全麵提升管理效能。

  三是加強條件平台建設。保持所內現有40個平台的良好運轉,積極參與省農科院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利用平台建設資金購置儀器設備,為科研項目開展提供有利支撐;對野外試驗大豐基地進行升級改造,加裝基地監控,完善基地管理,為科研人員搭建試驗平台。

  Q

  《廣東科技》:最後,請您談談質標所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

  王旭:我們將牢牢抓住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為重要手段,以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共性關鍵技術問題為目標,開展農產品中農獸藥、重金屬、持久性汙染物、品質特征物的檢測技術、風險評估技術和全產業鏈控製技術研究;熟化科技服務模式,爭做農產品中汙染物檢測行業標準的製定和培訓者、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政府決策與信息發布的技術研判者、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保駕護航的守護者、挖掘農產品特征品質標識物引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賦能者。

  到2025年,我所要基本建成科技創新水平亮點突出、服務“三農”能力紮根基層、綜合實力國內一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和技術服務機構,達到跟跑國家隊、領跑省級隊的戰略目標。

  (本文素材及圖片由質標所提供)

  (原文刊載於《廣東科技》2022年第12期)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T3Bl_HGWb2hO0PctMqtiHA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0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