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徐玉娟:科技賦能農產品加工,讓老百姓吃得營養又健康 | 建設農業強省大家談⑤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係。順應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讓老百姓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正是大食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踐行大食物觀,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徐玉娟認為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技術手段減少農產品損耗、拓寬食物來源、開發營養功能食品,讓老百姓吃得營養、吃得健康,這也是廣東建設農業強省的重要環節。
▎農產品加工帶動產業增值
“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鏈條上產值最高、帶動農民增收力度最大的鄉村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核心產業。要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一定要發展農產品加工,實現農業產業增值。現在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產值比是3.5:1,但我國隻有2.5:1,因此農產品加工仍是我們的一大短板。”徐玉娟指出,農產品加工能力的不足,一方麵導致農產品損耗大,大約20%農產品被浪費在到達餐桌之前,影響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加工業質量效益提升;另一方麵農產品加工還存在看不見的隱性損失,如因加工技術落後或過度加工導致的原有營養成分損失,不但造成資源浪費,而且降低產品品質。
“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非常重要,能從根本上帶動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徐玉娟認為,要通過現代化的加工技術來提升傳統農業,讓農產品的品質更好、附加值更高。其中,廣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一直致力於廣東陳皮和廣式涼果兩個傳統產業的技術革新,廣東的新會陳皮和潮州涼果都是可以借鑒的典型案例。
目前新會陳皮的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了145億元,但是新會柑的種植麵積僅10萬多畝。為什麼新會陳皮能發展得又快又好,農業效益如此之高?以前新會柑得手工剝皮,現在可以用器械剝皮;以前依靠人工曬製柑皮,現在可以采用節能幹燥;以前新會柑的果肉都浪費了,現在可以將幾萬噸的果肉加工成酵素、果汁、果醋等。潮州廣式涼果的製作曾經依靠人工完成浸泡、脫鹽、滲糖等步驟。經過近十年的技術改造,實現了機器代人,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產品品質,傳統涼果產業已轉型為現代化加工產業,如今煥發著新的活力,帶動了青梅、李子、楊梅這些小水果的產業振興。這些都得益於農產品加工科技賦能,從而實現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拓寬食物來源 踐行大食物觀
廣東的耕地資源有限,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如何把這些資源的效能挖掘出來?徐玉娟舉了一個例子,以前種桑隻是用來養蠶,但在廣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等單位科技人員不斷創新下,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拓展到“種桑養人、種桑養生”,把以前丟掉的桑果做成桑果汁,把以前隻給蠶吃的桑葉做成係列的蔬菜、涼茶、功能性產品,比如預防新冠肺炎的中藥方粵抗二號,其中的第一味中藥就是桑葉,夏桑菊中桑葉也是主劑。由此可見,桑葉由原來隻是給蠶吃的食物或者一味簡單的中藥材,已變成一種蔬菜和保健食品了。
充分挖掘資源,是保障食物供應的重要手段。徐玉娟指出,人類的蛋白資源是不夠的,可以通過微生物的轉化和微生物的合成來創造一些食物,這些都是需要挖掘和拓展。立足我省特色食品資源、深度挖掘各類食材並創新應用於產品研發中,形成百花齊放的格局。要從土地資源拓展到國土資源,從農業領域拓展到高新技術領域,要放眼全省國土資源,依靠現代科技驅動,全方位開發耕地、森林、海洋資源,拓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食物來源,保障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的食物來源。
此外,徐玉娟也關注到了營養功能食品的開發,她提出農產品加工要秉持個性化精準營養設計理念。麵對我國大量血糖血脂異常、尿酸高、血壓高等的人群,一定要精準保障他們的食品營養,根據膳食指南精準設計符合這些人群的營養功能食品。
鏈接>>>
【策劃】嚴亮 洪繼宇 王偉正
【統籌】蘇曉璿 段鳳桂 肖婉琦
【記者】謝曉莉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