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聽,來自鄉村振興一線的勞模的故事分享
5月17日,“錨定農業高質量發展 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廣東省直機關第二屆勞模工匠創新分享會在廣州舉行。
分享會現場。
會上,江世貴、謝駿、王豐、徐玉娟、賀宇、傅婕丹6位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帶頭人、農業係統勞模代表生動講述其深入田間地頭、海洋牧場、科技創新一線,積極投身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奮鬥故事。目前,廣東省直單位奮鬥在“三農”一線的幹部職工有1萬餘人,共產生了69名全國、省級勞模,建成4家勞模創新工作室。
會議還為省直機關2023年五一勞動獎受表彰集體和個人頒獎。據介紹,2023年,省直機關共產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3名、全國工人先鋒號集體1個、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5名、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集體5家、廣東省工人先鋒號集體4個。
會議由省直機關工委、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主辦,省直機關工委、省農業農村廳、省總工會、省農科院相關領導,2023年度全國及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五一勞動獎狀、工人先鋒號集體代表、農業行業係統勞動模範、勞模所在單位及有關單位工會負責同誌等約100人參加。
分享會現場。
附:部分勞模故事分享
用科技創新賦能農產品加工 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動能
徐玉娟(必威betways 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
我是必威betways 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徐玉娟,主要從事亞熱帶果蔬等農產品加工和成果轉化工作。
20多年來,我帶領團隊聚焦核心技術,攻克科研難關,獲授權發明專利40多項。我們率先創建了廣東主要柑橘品種活性物質數據庫,揭示了陳皮“越陳越佳”物質基礎及品質變化機理,突破了陳皮現代加工關鍵技術,實現了柑橘全果利用,推動陳皮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柑橘加工產業的提質增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科技工作要突出應用導向,加快成果轉化。我們團隊通過“聯合研發+共享平台+助推轉化”模式,有效推動技術成果與產業的對接。與佳寶集團、廣藥集團等省內外50餘家企業深度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00餘項。我們首次構建了不同荔枝品種品質評價技術,突破了荔枝加工褐變、風味劣變等技術難題,研創了品質精準控製的超高壓、冷凍濃縮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開發了原漿、果酒、果醋和益生菌果汁等多元化健康產品並進行產業化,有效推動了荔枝等亞熱帶水果加工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還充分發揮智庫作用,主動為政府決策提供科技服務。尤其是近兩年來,我們主動參與廣東省預製菜產業推進工作,協助省政府出台“預製菜十條”,牽頭成立了廣東省預製菜產業聯合研究院,及時推出百項農產品加工實用技術,在預製菜產業調研與規劃、技術與產品開發、標準製定、品牌培育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用科技助力廣東成為預製菜產業發展的策源地。
作為所黨委副書記,我帶領團隊黨員積極加入省農科院產業專家服務團,主動對接荔枝、陳皮、柚子、菠蘿、預製菜等30多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保鮮儲運、園區規劃建設等方麵提供技術服務。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參與援疆援藏、東西部協作以及駐鎮幫鎮扶村等工作,主動對接新疆、貴州、四川、廣西等貧困山區,為當地紅棗、杏、沙棘、枸杞、藍莓、刺梨、桑椹產業開展技術幫扶,協助新建果酒、果醋、飲料等多條生產線,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作出了一定貢獻。2019年,我被評為“廣東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
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瞄準農產品加工科技前沿,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動能,為廣東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不懈努力!
在綠色農業發展中續寫漁業科技新篇章
謝駿(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2021年我獲得了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作為一名普通漁業科技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榮幸,感謝組織對我的培養和肯定,感謝國家科技政策給我們的保障,感謝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機遇,讓我在水產健康養殖領域不斷探索、奮楫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我們努力用漁業科技踐行大食物觀,服務南粵人民“吃好魚”,探索發現了魚類肌肉調控和脂肪沉積新途徑,闡明草魚品質提升的分子機製,發明了草魚品質提升的專利養殖技術和加工工藝,促進魚類品質提升,新增產值超17億元,新增利潤超4億元。科研成果“草魚品質提升及養殖減排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勵二等獎、“草魚綠色養殖和產業升級技術集成示範推廣”獲農業農村部2016-2018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我們堅持以產業發展、人民需求為導向,堅持水產養殖環境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團隊突破了以色列水產修複“生物絮團技術”的局限和美國大豆協會模式集汙效果,原創性發明了集池塘水環境調控設施創製技術、水產養殖尾水生物減排技術、生態工程優化工藝技術為一體的技術體係,有效解決養殖三大汙染物“卡脖子”技術瓶頸,創新池塘尾水模塊化人工濕地減排、高效增氧式推水設施減排、全係統智能化減排等3種綠色養殖模式,推廣綠色養殖應用麵積達200萬畝。我們的項目“淡水池塘環境生態工程調控與尾水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2019年度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為推廣應用該項技術,我們將工作室落戶到田間地頭,在廣州南沙、江門古勞、佛山順德等地幫助當地村民開展池塘升級改造,提高了養殖效益和村民收入,有力地保護了水域環境生態。
我們淡水魚產業技術扶貧團隊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幹在一起。采用北魚南養技術培育大規格禾花魚魚種、稻漁綜合種養增加田螺延長食物鏈,並通過選育快長新品種、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線上帶貨等方式,為韶關山區獲得了首批“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和“大橋石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登記,使當地農戶戶均增收8000多元。同時,我們也為西部地區省份提供技術支撐,將廣東稻田養魚技術輻射到貴州台江,東西部幫扶成果在黔落戶,帶動了當地群眾集體致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2020年我們獲得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產業技術扶貧優秀團隊”稱號。
【南方+記者】占文平
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編輯 何玥瑩
校對 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