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必威betway安卓app

廣州日報 | 從“種桑養蠶”到“種桑養地”

時間:2024-04-12 08:53 來源:廣州日報 【字體:

Page_h.jpg

揭秘廣東30餘個桑樹新品種

廣州日報 2024年04月11日 武威

轉存圖片

必威betways 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團隊在工作中。

桑葚


  “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在位於白雲區的國家桑樹種質資源圃華南分圃/廣東省桑樹種質資源圃,各種顏色的桑葚掛滿了枝頭,帶來了晚春的甜蜜。廣東是我國傳統的四大蠶區之一,當下正值采桑季,但如果你還以為種桑樹隻是為了養蠶、吃桑葚,那就有點小看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了。

  必威betways 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簡稱加工所)桑樹育種研究室副主任王振江研究員告訴記者,科研人員經過70多年的努力,先後培育出蠶用、果用、菜用、茶用、藥用、飼料用、生態用等多元化專用型桑樹新品種30餘個,其中2019年以後審定/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的新品種達15個。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通訊員鄒文平、陳晴

  除養蠶、食用外還可生態修複、景觀綠化

  我國栽培桑樹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經過長期自然和人工選擇更是形成了種類繁多的桑樹種質資源。20世紀50年代開始,加工所的科研人員就開始搜集各類型桑樹種質資源,隨後,科研人員又利用這些種質資源培育出了各種用途的桑樹新品種。

  王振江介紹,都說桑樹全身是寶,最常見的是養蠶用桑,養蠶是桑樹最古老的功能。王振江介紹,加工所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桑樹雜交育種技術體係、桑樹有性係多倍體的高效誘導技術體係、桑樹多倍體雜交一代種子繁育技術體係、桑樹抗青枯病育種技術體係等。利用保存種質先後育成了各類蠶用桑樹新品種11個,為華南地區蠶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品種支撐。其中,育成的多倍體雜交桑係列品種“粵桑11號”“粵桑51號”在華南蠶區大麵積應用。

  桑樹除養蠶外,近年來加工所圍繞著“一棵桑樹”,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發展,實現了從單一的“種桑養蠶”拓展到“種桑養人”“種桑養畜”“種桑養地”等多業態並舉的多元化發展模式。果用桑是除傳統蠶用桑外常見的模式,果用桑就是以生產桑葚為目的,果用或果葉兼用的桑樹類型。“桑葚中富含花青素、維生素、多酚類物質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補血養顏、生津止渴、增強免疫、防止動脈硬化、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我們培育的新品種‘粵椹大10’是全國第一個通過品種審定、全國推廣種植麵積最大的果用桑品種,在21個省(區、市)應用,為我國桑果產業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除了“粵椹大10”,科研人員還培育了“粵椹74”“粵椹28”“粵椹33”等果用桑新品種,這些新品種桑葚除了直接用於鮮食外,還可以用於釀酒、果汁加工、綠化觀果等。

  桑樹嫩芽葉也可以食用。王振江介紹,加工所育成了“粵菜桑2號”“粵菜桑16號”等新品種,目前廣東菜桑生產約占全國菜桑生產總麵積的80%以上,為全國最大的菜桑生產基地。

  桑葉還可製茶。茶用桑中,加工所建立了茶用桑種質資源鑒定篩選技術與新品種育種技術體係,率先育成了茶用桑新品種“粵茶桑1號”“粵茶桑10號”等。

  此外,加工所還培育了用於畜禽飼料開發利用而選育出的飼料桑品種,它們具有高生物量、高蛋白、低抗營養因子、低纖維、耐剪伐、強發條能力、速生快長等特性。最有意思的是生態桑,這類桑樹是以石漠化治理、礦山重金屬汙染修複、鹽堿地治理、園林綠化等生態功能應用而選育出的。該用途桑品種具有適應性強、耐旱耐瘠等特性,種植桑樹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亦可通過綜合開發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王振江介紹,加工所開展了抗逆境(重金屬、鹽堿等脅迫)品種和高固碳兩大類優勢生態桑品種的鑒評研究,篩選出了係列生態桑專用品種,並在鹽堿地、重金屬汙染礦區等區域建立了優質生態桑品種碳彙提升示範應用基地,深度挖掘這類桑樹的生態與經濟價值。

  熱帶亞熱帶桑種數量居國內首位

  王振江介紹,加工所桑樹種質資源的收集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至今開展了5次較大規模的收集行動,獲得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同時通過持續引進省外和東南亞國家種質資源,入圃保存的種質資源類型和數量不斷增加。該圃先後獲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州市科技局等立項建設,2001年獲批建立國家桑樹種質資源圃華南分圃,2002年獲廣東省和廣州市“省市聯動”立項建設廣東省生物種質資源庫蠶桑種質資源庫,2021年獲批“廣東省桑樹種質資源圃”,成為廣東省農業種質資源第一批13家保護單位之一。

  該圃收集保存了全國15個桑種的1680餘份桑樹種質資源,數量約占全國已保存總量的1/3,其中熱帶亞熱帶種質保存量居國內首位,為國內外桑樹良種化及蠶桑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此外,加工所還獲批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東桑西移工程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創新中心、廣東省蠶桑資源多元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國家蠶絲技術研發分中心、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係廣州綜合試驗站、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蠶桑抗病育種中心等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利用平台。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東莞莊一橫路133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