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所主持完成的兩項科技成果獲2020-2021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
2021年11月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關於2020-2021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的表彰決定,加工所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傳統果幹蜜餞現代化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和“家蠶微粒子病新病原鑒定和理化防控新技術研發與應用”喜獲2020-2021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類成果二等獎。
“傳統果幹蜜餞現代化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由加工所果蔬加工創新團隊成員徐玉娟研究員等科研人員主持完成,該成果針對我國量大麵廣的青梅、李、杏、柿子和柑橘(皮)等傳統果幹蜜餞製品加工時間長、營養成分流失嚴重、活性成分不明確、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低、能耗高以及質量安全問題突出等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點,曆時15年研究,明確了特色小水果主要活性物質的營養健康效應及作用機製,為品質提升和品牌創建提供科學依據;發明了青梅、李、杏等高效前處理技術及配套裝備,創製了柿餅及蜜餞加工成套技術及配套裝備,提高了生產效率;創新了果幹蜜餞的現代加工工藝,實現了綠色生產和傳統產品的營養健康化。
該成果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獲授權專利83件,其中發明專利30件,實用新型專利53件,發表論文122篇(其中SCI論文60篇),參與製定國家標準1項;研發新裝備6台套以及新產品40個,其中2套新裝備和1個產品入選高新技術產品;加工的產品出口到20個國家,研發的加工生產線出口到15個國家,帶動青梅、李、杏、柿子和柑橘皮等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至70%以上;創造了每年近26億元的經濟效益;減少了每年近100萬噸廢鹽水的排放;在新疆、四川、貴州等貧困山區年均收購水果150萬噸,穩定就業人口8000人以上,助力了40個貧困縣脫貧和鄉村振興;培養了一批果品加工技術創新人才;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為促進傳統果幹蜜餞產業健康發展和鄉村振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家蠶微粒子病新病原鑒定和理化防控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由加工所蠶桑與南藥資源利用團隊廖森泰研究員等科研人員主持完成,該成果針對蠶業生產上家蠶微粒子病病原來源複雜、汙染嚴重、防治難度增大、治療手段缺乏等問題,取得了多項理論和技術突破,率先研發出國內唯一獲獸藥生產批文的家蠶微粒子病治療藥物防微靈,創製阻斷病原垂直傳播的蠶種高溫處理新技術;係統收集鑒定家蠶微粒子病新病原,闡明家蠶與野外昆蟲微孢子蟲的交叉感染關係,為新常態家蠶微粒子病防控提供理論依據;發明蠶沙消毒堆肥一體化技術,填補蠶沙無害化處理技術空白,創製針對不同環境的係列蠶用消毒劑,建立起完善的養蠶環境消毒淨化技術體係。對上述技術成果進行有效整合,構建了“預防與治療相結合”的家蠶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術體係,有效保障了蠶種生產和大麵積蠶繭生產安全。
該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家蠶微粒子病理化治療技術研究方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項目獲授權發明專利11件,實用新型3件;製定行業標準1項,地方標準2項;獲農業部獸藥產品批文3個,廣東省重點新產品1個;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67篇;列入農業部輕簡化技術1項和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2項。成果在20多個省市蠶區應用,減少了因微粒子病淘汰蠶種的巨大損失,並保障了蠶種供應,穩定了蠶桑生產,累計新增銷售額76.52億元,新增利潤7.29億元,為蠶區脫貧攻堅提質增效和鄉村振興做出重要貢獻,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加工所兩項獲獎科技成果作為果蔬加工和蠶桑資源利用領域的創新科技成果,填補了傳統果幹蜜餞加工產業和蠶桑產業家蠶微粒子病防控技術短板,推進了鄉村產業振興,促進了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