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玲
職務: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係紅茶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
茶葉研究所茶樹資源與育種研究室主任
職稱:研究員
學曆學位:博士研究生
聯係方式:020-38272712,wuhualing@163.com
一、研究領域:
1. 茶樹資源收集、保存與鑒評
2. 新優茶樹新品種選育(重點選育高香型紅茶和單叢、功能特異型茶樹)
3. 茶樹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技術
二、教育與工作經曆:
教育背景:
1998.9-2002.7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2002.9-2007.7 中國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博連讀 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曆:
2007.7-2009. 11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 助理研究員
2009. 11至今 必威betways 茶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2016至今,入選農業農村部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係紅茶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
2022年至今,擔任國家鄉村振興特派團廣西昭平團茶葉組組長;
廣東省農科院博士後導師;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校外碩士導師
2019.10-2020.10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訪問學者
2023.7-2025.6林芝農墾易貢茶業有限公司,廣東省第十批援藏幹部,掛職黨委委員、生產部部長
社會兼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等項目評審專家;韶關市人民政府顧問;廣東省地理標誌專家庫專家;廣東省茶業收藏與鑒賞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茶葉學會教師;潮州市科技谘詢專家庫專家;《茶葉學報》編委;《Advanced science》、《Food chemistr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Frontiers in Genetics》、《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等期刊審稿人。
三、獎勵榮譽:
[1] 2022獲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
[2] 2021獲廣東省百名博士博士後創新人物
[3] 2020獲廣東省農科院“金穎之光”
[4] 2018獲廣東茶葉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
[5] 2018獲廣東省農科學院“科技支撐鄉村振興青年創新標兵”
[6] 2017獲廣東省農科院“青年研究員”
[7] 2016獲廣東省農科院“十二五"科技創新優秀青年
[8] 2015年獲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9] 2015年獲揚帆計劃“清遠市引進茶行業高端人才”
[10] 2013年獲第三屆“中國茶葉學會青年科技獎”
[11] 2012年獲必威betways “青年學術論壇”二等獎
[12] 2022-2023、2015-2020、2013、2011年獲必威betways “優秀工作者”稱號
四、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農業農村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專項: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係紅茶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616.75萬元,CARS-19,2016至今),排名第1
[2]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廣西昭平縣優勢特色茶葉產業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597萬元,2022YFD1601311,2022-2025),排名第1
[3] 廣東省科技廳種業重大專項:廣東特色香型優質茶新品種培育(600萬元,2020B020220004,2019-2024),排名第1
[4] 廣東省科技廳種業重大專項:特異功能性茶樹新品種選育及其分子育種技術體係開發(200萬元,2022B0202070001,2021-2024),副主持
[5] 農業農村部國家茶樹育種聯合攻關項目:紅茶新品種選育及區試點建設(65萬元,GJCSYZLHGG-03,2023-2027),排名第1
[6] 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專項(50萬元,210183555015,2022-2025),排名第1
[7]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業振興行動專項:廣東省茶樹種質資源庫運行維護(40萬元,2022-NBH-00-016,2022-2023),排名第1
[8]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業振興行動專項:廣東主栽大葉種紅茶茶樹品種英紅九號香氣改良研究(150萬元,2022-NPY-00-038,2023-2025),排名第1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紫芽茶高花青素相關GT家族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20萬元,31600550,2017-2019),排名第1
[10] 廣東省農業廳現代種業提升項目:廣東特色茶樹良種育繁推一體化聯盟建設(435萬元,2018-2020),排名第1
[11] 廣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優勢學科建設項目:茶樹資源與育種(160萬元,201619TD,2016-2020),排名第1
[12] 廣州市科技新星專項:特色高花青素紅紫芽茶種質鑒評與創新利用(30萬元,201506010018,2015-2018),排名第1
[13]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紅紫芽茶樹高花青素相關基因的克隆與功能研究(10萬元,2014A030313567,2015-2018),排名第1
[14] 廣東省農科院“金穎”人才培養專項:金穎之光(75萬元,R2020PY-JG015,2021-2023),排名第1
[15] 廣州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員項目:畢節七星太極古茶樹資源鑒評(10萬元,2023E04J1268,2023-2025),排名第1
[16] 廣東省農科院項目:揭東炒茶產業鏈“鏈長製”科技支撐服務(19.5萬元,2021-2023),排名第1
[17] 海南省科技廳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海南大葉種優異茶樹新品種的鑒評與選育(50萬元,2021-2023)排名第2
[18]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毛葉茶(Camellia ptilophylla)新梢低茶氨酸機理研究(10萬元,2022A1515010790,2022-2024),排名第2
[19]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芝蘭香型單叢茶特征香氣形成的手性物質基礎研究(10萬元,2020A1515111038,2020-2023),排名第2
[20]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地區苦茶種質資源評價及遺傳研究(10萬元,2020A1515110397,2020-2023),排名第2
[21] 廣東省科技廳科技特派員項目:單叢茶標準化種苗繁育技術建立與應用推廣(30萬元,2021-2024),排名第2
[22] 廣州市科技局重點專項:連南大葉茶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開發(100萬元,2023B03J1036,2023-2026),排名第2
[23] 成果轉化項目:適製”廉江紅烏龍茶“茶樹新品種粵茗6號引進(80萬元,2023-2024),排名第1
[24] 橫向項目:開平市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支撐(150萬元,2023-2024),排名第1
[25] 橫向項目:惠州市南昆山毛茶種質資源保護及品質提升(50萬元,2022-2023),排名第1
[26] 橫向項目:畢節市“太極茶”古茶樹資源開發利用及區域品牌打造建設(60萬元,2022),排名第1
[27] 橫向項目:仁化白毛茶生產及產品質量標準研究與製定(20萬元,2023),排名第1
[28] 橫向項目:《仁化縣紅山鎮白毛茶產業發展規劃》委托編製(30萬元,2023),排名第1
[29] 橫向項目:花都區梯麵鎮茅輋古茶樹創新茶葉產品開發(5萬元,2022),排名第1橫向項目:連州西江光伏電站茶樹品種優選及茶葉種植示範(116萬元,2022-2045),排名第2
[30] 橫向項目:韶關白毛茶品質提升及品牌打造(80萬元,2022-2023),副主持
[31] 橫向項目:連南大葉老茶樹保護及開發利用(30萬元,2023-2026),排名第2
[32] 橫向項目:七星關區“太極茶”古茶樹資源開發利用及區域品牌打造關鍵技術研究應用(70萬元,2023),排名第3
[33] 橫向項目:白雲茶種質資源鑒評(15萬元,2022-2023),排名第2
五、論文著作:
1.發表文章[1]Chen S; Wang P; Kong W; Chai K; Zhang S; Yu J; Wang Y; Jiang M; Lei W; Chen X; Wang W; Gao Y; Qu S; Wang F; Wang Y; Zhang Q; Gu M; Fang K; Ma C; Sun W; Ye N﹡;Wu H﹡& Zhang X﹡. Gene mining and genomics-assisted breeding empowered by the pangenome of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Nature Plants, 2023.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3-01565-z
[2]Qin D; Wang Q; Jiang X; Ni E; Fang K; Li H; Wang Q; Pan C; Li B;Wu H﹡. Identification of key volatile and odor-active compounds in 10 main fragrance types of Fenghuang Dancong tea using HS-SPME/GC-MS combined with multivariate analysi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3, 173: 113356
[3]Wang Q; Qin D; Jiang X; Fang K;Li B; Wang Q; Pan C; Ni E; Li H; Chen D;Wu H﹡.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roma Profiles of Guangdong Black Teas Using Non-Targeted Metabolomics. Foods,2023,12: 1560
[4]Wang Q; Qin D; Huang G; Jiang X; Fang K; Wang Q; Ni E; Li B; Pan C; Li H; Chen D;Wu H*.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the key volatile flavour compounds in black teas from distinct regions worldwid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22, 1-14
[5]Fang K; Xia Z; Li H; Jiang X; Qin D; Wang Q; Wang Q; Pan C; Li B;Wu H﹡.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molecul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tea important flavor-related metabolites. Horticulture Research, 2021, 8: 42 [6]Xin Mei; Chuyuan Lin; Shihu Wan; Baoyi Chen;Hualing Wu*and Lingyun Zhang*.A Comparative Metabolomic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ce Manufacture Suitability in ‘Yinghong 9’and ‘Huangyu’ tea (Camellia sinensis)", DOI: 10.3389/fpls.2021.767724.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7]Qin D; Wang Q; Li H; Jiang X; Fang K.; Wang Q; Li B; Pan C;Wu H*. Identification of key metabolites based on non-targeted metabolomics and chemometrics analys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bitterness in Kucha [Camellia kucha (Chang et Wang) Chang].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0, 138: 109789
[8]Cheng K; Xu Y; Yang C; Ouellette L; Niu L; Zhou X.; Chu L; Zhuang F; Liu J;Wu H*; Charron JB*; Luo M*. Histone tales: lysine methylation, a protagonist in Arabidopsi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20, 71: 793-807
[9]Yue C; Yang P; Qin D; Cai H; Wang Z; Li C;Wu H*.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analysis of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xi Congou black t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20, 23: 2160-2173
[10]Li H; Fang K;Qin D; Jiang X; Wang Q; Pan C; Li B; Wang Q;Wu H*.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to reveal putative genes responsible for high theacrine content in Kucha (Camellia kucha (Chang et Wang) Chang). Tropic Plant Biology, 2021, 14: 82-92
[11]Wang Q; Jiang X; Qin D; Liu S; Li H; Fang K; Wang Q; Li B; Pan C; Chen D;Wu H*. Metabolic profiling of flavor compounds in black teas with almond odor during processing.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20, 246, 2039-2053
[12]Wu H; Huang W; Chen Z; Chen Z; Shi J; Kong Q; Sun S; Jiang X; Chen D; Yan S. GC-MS-based metabolomic study reveals dynamic chang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during black tea processing.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9, 120, 330-338
[13]Wang Q; Chen D; Zhang Q; Qin D; Jiang X; Li H; Fang K; Cao J;Wu H*.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nutritional qualities of Viscum articulatum Burm.f. parasitic on ancient tea trees. Food Science Nutrition, 2019, 7: 3017-3029
[14]Zhao R; Chen D*;Wu H*.Pu-erh ripened tea resists to hyperuricemia through xanthine oxidase and renal urate transporters in hyperuricemic mice.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7, 29: 201-207
[15]Zhao R; Chen D*;Wu H*.Effects of Pu-erh ripened tea on hyperuricemic mice studied by serum metabolomic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7, 1068: 149-156
[16]Wu H; Chen D; Li J; Yu B; Qiao X; Huang H, He Y. De novo characterization of leaf transcriptome using 454 sequencing and development of EST-SSR markers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Plant Mol Biol Rep, 2013, 31: 524-538
[17]Chen D andWu H. Black tea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2, 6: 35-46
[18]秦丹丹,陳俊麗,李波,潘晨東,王秋霜,方開星,李紅建,倪爾冬,薑曉輝,王青,吳華玲*. 高苦茶堿茶樹新品係“苦茶6號”茶類適製性研究. 食品工業科技,2023,44(17):316−323.
[19]方開星,秦丹丹,潘晨東,薑曉輝,李波,王秋霜,倪爾冬,李紅建,王青,吳華玲*.高茶氨酸茶樹新品種‘粵茗 5 號’. 園藝學報,2023,50 (S2):187-188
[20]方開星,秦丹丹,潘晨東,薑曉輝,李波,王秋霜,倪爾冬,李紅建,王青,吳華玲*.高香紅茶新品種‘粵茗 7 號’. 園藝學報,2023,50 (S2):189-190
[21]潘晨東,方開星,秦丹丹,薑曉輝,李波,李紅建,王秋霜,倪爾冬,王青,吳華玲*.茶樹新品種‘粵茗1號’. 園藝學報,2023,50(S2):181-182
[22]潘晨東,李紅建,秦丹丹,薑曉輝,方開星,王秋霜,倪爾冬,王青,李波,吳華玲*.高香型茶樹新品種‘粵茗2號’. 園藝學報,2023,50(S2):183-184
[23]高香型茶樹新品種‘粵茗4號’,園藝學報,2023,50(S2):185-186
[24]王青,倪爾冬,方開星,秦丹丹,潘晨東,王秋霜,李紅建,薑曉輝,李波,吳華玲*. 高花青素茶樹新品種‘丹妃’. 園藝學報,2023, 50(S2): 193-194
[25]秦丹丹,方開星,潘晨東,薑曉輝,李波,王秋霜,倪爾冬,李紅建,王青,吳華玲*. 高香型茶樹新品種‘丹霞8號’. 園藝學報,2023, 50 (S2):191-192
[26]王秋霜,曹冰冰,王青,秦丹丹,潘晨東,李波,李紅建,方開星,倪爾冬,薑曉輝,吳華玲*. 紅紫芽品種的茶類適製性研究. 食品工業科技,2022,43(15):279-288
[27]嶽翠男,秦丹丹,李文金*,吳華玲*,蔡海蘭,李琛,楊普香. 基於HS-SPME-GC-MS和OAV鑒定浮梁紅茶關鍵呈香物質. 食品工業科技, 2022,43(9):251−258.
[28]李紅建, 秦丹丹, 薑曉輝, 方開星, 王秋霜, 潘晨東, 李波, 王青,吳華玲*. 廣東苦茶資源嘌呤生物堿含量分析與評價. 茶葉科學, 2021, 41(1): 71-79
[29]嶽翠男, 秦丹丹, 蔡海蘭, 李琛, 王治會, 李文金, 楊普香*,吳華玲*. QDA和GC-MS結合PLSR分析寧紅茶中的風味物質.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20, 1-9
[30]秦丹丹, 王秋霜, 李紅建, 方開星, 薑曉輝, 潘晨東, 王青, 李波,吳華玲*. 苦茶及其特異成分苦茶堿研究進展. 食品科學, 2020, 1-10
[31]範捷, 王秋霜, 秦丹丹, 方開星, 朱海燕, 薑曉輝, 陳棟,吳華玲*. 紅茶品質及其相關生化因子研究進展. 食品科學, 2020, 41: 246-253
[32]曹冰冰, 王秋霜, 秦丹丹, 傅冬和, 方開星, 薑曉輝, 李紅建, 王青, 潘晨東, 李波,吳華玲*. 紅紫芽茶花青素合成關鍵酶活性與重要酚類物質相關性研究. 茶葉科學, 2020: 1-15
[33]王秋霜, 淩彩金, 喬小燕, 陳棟, 操君喜,吳華玲*. 萎凋及發酵時間對廣東丹霞紅茶香氣及品質的影響. 茶葉科學 2019, 39: 342-354
[34]方開星, 薑曉輝, 秦丹丹, 李紅建, 黃華林, 潘晨東, 李波,吳華玲*. 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樹資源篩選. 核農學報, 2019, 33: 1724-1733
[35]吳華玲, 方開星, 潘亞燕, 薑曉輝, 操君喜. 茶樹類黃酮3-O-半乳糖基轉移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核農學報, 2018, 32: 2088-2097
[36]薑曉輝, 方開星, 陳棟,吳華玲*. 基於EST-SSR毛細管電泳熒光標記技術分析廣東2個曆史名茶群體遺傳多樣性. 熱帶作物學報, 2018, 39: 46-54
[37]王秋霜,陳棟,操君喜,吳華玲*. 國內外紅茶重金屬和稀土安全性評價. 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7,35(1):87-94
[38]方開星,薑曉輝,吳華玲*. 茶樹茶氨酸的代謝及其育種研究進展. 園藝學報,2016,43(9):1791-1802
[39]王秋霜,吳華玲,薑曉輝,操君喜,陳棟,方華春. 基於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的廣東羅坑紅茶香氣品質研究. 現代食品科技,2016,32(2):1-9
[40]吳華玲,何玉媚,李家賢,陳棟,黃華林,喬小燕,劉軍. 11個紅紫芽茶樹新品係的芽葉特性和生化成分研究.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13(1):42-47
[41]吳華玲,喬小燕,李家賢,陳棟,何玉媚,黃華林,劉軍,關美玲. “紅紫芽”茶樹新品係的生物學特性研究. 熱帶作物學報,2011,32(6):1009-1015
2.出版著作
[1] 《廣東省茶樹種質資源庫核心資源圖譜》,ISBN 987-7-5116-5458-8,2021,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主著)
[2] 《惠州南昆山毛葉茶古樹誌》,ISBN 978-7-5116-6256-9,2023,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主著)
[3] 《茶葉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模式》. ISBN 978-7-5116-5731-2,2022,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參編)
[4] 《廣東省名特優新農作物品種名錄》. ISBN 978-7-5116-3251-7,2018,中國農業技術出版社(參編)
[5] 《中國無性係茶樹品種誌》. ISBN 978-7-5478-2129-9,2014,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參編)
[6] 《中國茶葉詞典》. ISBN 978-7-5535-0029-4,2013,上海文化出版社(參編)
六、主要成果:
1. 授權專利
(1)授權發明專利:
[1] 一種與茶樹咖啡堿含量連鎖的SNP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ZL201910834185.9(排名第1)
[2] 一種茶樹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3665.3. (排名第1)
[3] 一種茶樹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4173.6(排名第1)
[4] 一組與茶樹(+)-兒茶素含量連鎖的SNP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ZL201910833698.8. (排名第1)
[5] 茶樹類黃酮3- O -半乳糖轉移酶CsF3GalT蛋白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 ZL201611034520.X. (排名第1)
[6] 一種山茶屬植物高效體細胞胚發生和植株再生的方法, ZL201811088233.6. (排名第1)
[7] 一種鐵皮石斛花紅茶緊壓茶及其製備方法,ZL201610476124.6. (排名第1)
[8] 一種茶葉中外源香精提取裝置及香精提取方法,ZL201810163374.3.(排名第2)
[9] 基於KASP技術開發的用於茶樹品種鑒定的核心SNP標記,ZL 202111009742.7.(排名第2)
[10] 茶樹CsHAC1基因和蛋白及其應用,ZL202110654925.8.(排名第2)
[11] 一種與茶樹次級代謝產物含量連鎖的位於類受體蛋白激酶基因上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0833687.X.(排名第2)
[12] 一種與茶樹茶氨酸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4183.X. (排名第2)
[13] 一種位於WD-重複蛋白基因上與茶樹表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3661.5. (排名第2)
[14] 一種位於黃酮醇合成酶基因中與茶樹(+)-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3670.4. (排名第2)
[15] 一組與茶樹(+)-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ZL201910834177.4. (排名第2)
[16] 一種與茶樹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含量連鎖的SNP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4182.5. (排名第2)
[17] 一種與茶樹表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 ZL201910833685. (排名第2)
[18] 一種位於ABC轉運蛋白基因上與茶樹(+)-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 ZL201910833662.X. (排名第2)
[19] 一組與茶樹咖啡堿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ZL201910833668.7. (排名第2)
[20] 高茶氨酸茶樹種質快速篩選方法, ZL2016109917759. (排名第2)
[21] 一種杏仁香茶樹種質資源的篩選方法, ZL201811036799.4. (排名第2)
[22] 一種紅紫芽茶樹R2R3-MYB基因CsMYB2及其應用, ZL 201510419264.5.(排名第2)
[23]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lmond aroma" black tea resource, Australian Innovation Patent, 2020101673. (排名第2)
(2)授權實用新型專利:
[1] 一種紅茶香氣的富集裝置,ZL 2023 2 0171925.7.(排名第2)
[2] 一種茶葉香氣聞嗅裝置,ZL 2023 2 0223517.1.(排名第2)
[3] 一種用於茶葉揮發性香氣物質的富集裝置,ZL202220153103.1.(排名第2)
[4] 一種用於茶葉中外源香精鑒定的樣本提取裝置,ZL202220155787.9.(排名第2)
[5] 一種耐用茶樹樣品標識牌,ZL202220686194.5.(排名第2)
(3)授權外觀專利:
[1] 紫芽茶精華固體飲料混合裝,ZL201830378875.4. (排名第1)
[2] 包裝盒(紅茶茶葉), ZL20193.386388.7. (排名第1)
[3] 包裝袋(固體飲料2), ZL201830378520.5. (排名第1)
[4] 白茶茶葉包裝手提袋,ZL201930386382.X. (排名第1)
[5] 紅茶茶葉包裝袋手提袋, ZL201930386391.9. (排名第2)
[6] 紅茶茶葉包裝手提袋,ZL201930386391.9.(排名第2)
[7] 白茶茶葉包裝袋, ZL20193086386.8.(排名第2)
2. 培育品種
主持選育的品種:
[1] 植物新品種權7個:丹妃(CNA20171169.2)、丹霞8號(CNA20171341.3)、粵茗1號(CNA20181230.6)、粵茗2號(CNA20181231.5)、粵茗4號(CNA20181233.3)、粵茗5號(CNA20183466.7)、粵茗7號(CNA20183467.6)
參與選育的品種:
[1] 省級品種3個:丹霞2號茶(粵審茶2011002)、丹霞1號茶(粵審茶2011001)、烏葉單叢茶(粵審茶2011001)
[2] 國家級品種5個:白毛2號(國品鑒茶2010023)、鴻雁1號(國品鑒茶2010022)、鴻雁7號(國品鑒茶2010021)、鴻雁9號(國品鑒茶2010019)、鴻雁12號(國品鑒茶2010020)
3.發布標準
[1] 《廣東大葉種茶樹短穗扡插繁育技術規程》T/GDAQI 67—2021(排名第1)
[2] 《丹霞1號茶樹高效種植技術規程》,T/GDAQI 100-2022(排名第1)
[3] 《太極紅茶》,T/GZTA-003-2023(排名第1)
[4] 《南昆山毛葉白紅茶加工技術規程》,T/GDNB 143-2022(排名第1)
[5] 《茶園機械化采摘及配套生產技術規程》,T/GDAQI 66—2021(排名第1)
[6] 《韶關白毛茶花香奶香型白茶加工技術規程》,T/GDNB 186—2023(排名第1)
[7] 《丹霞1號茶》,T/GDAQI 101-2022(排名第2)
[8] 《南昆山毛葉茶紅茶加工技術規程》,T/GDNB 144—2022(排名第2)
[9] 《太極古樹紅茶加工技術規程》,T/GZTA 001—2023(排名第2)
[10] 《盤皇茶》,T GDAQI 125—2023(排名第2)
[11] 《鴻雁12 號茶品質與評鑒》,T/GDAQI 68—2021(排名第2)
[12] 《烏葉單叢茶品質與評鑒》,T/GDAQI 69—2021(排名第2)
[13] 《茶葉外源香精鑒定方法》,T/GDAQI 96—2022(排名第2)
[14] 《茶葉關鍵香氣物質鑒定方法》,T/GDAQI 95—2022(排名第2)
[15] 《揭東炒茶加工技術規程》,T/GDNB 170—2023(排名第2)
[16] 《仁化白毛茶紅茶加工技術規程》,T/GDNB 185—2023(排名第2)
[17] 《韶關白毛茶緊壓白茶加工技術規程》,T/GDNB 187—2023(排名第2)
[18] 《韶關白毛茶:白茶》,T/GDNB 188—2023(排名第2)
[19] 《韶關白毛茶:紅茶》,T/GDNB 189—2023(排名第2)
4.科技獲獎
[1] 2017年度梅州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特異茶資源鑒評及其速溶分子保健茶開發應用(排名第1)
[2] 2012年度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高香型茶樹新品種丹霞1號、丹霞2號及其配套技術推廣應用(排名第2)
[3] 2012年度廣東省農科院科學技術一等獎:高香型紅、白茶兼用品種“丹霞2號”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應用(排名第2)
[4] 2012年度韶關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丹霞1號茶樹品種選育及其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應用(排名第2)
[5] 2013年度第三屆“中國茶葉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高香型紅、白茶兼用品種“丹霞1、2號”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應用(排名第2)
[6] 2015年度省農技推廣三等獎:梅州市地方曆史名茶資源的挖掘及推廣應用(排名第3)
[7] 2013年度梅州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甜香韻紅茶加工技術研究及應用(排名第6)
[8] 2014年湛江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低海拔地區高香型茶樹新品種產業化關鍵技術(排名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