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葉研究所> 人才隊伍> 學科團隊

茶樹資源與育種研究室

時間:2023-07-27 10:47 來源:茶葉所 【字體:

研究方向:
1.茶樹資源收集、保存與鑒評

2.新優茶樹新品種選育

重點選育:高香型紅茶、單叢、客家綠茶;功能特異型茶樹(高花青素紫芽茶、高茶氨酸茶、高EGCG茶、低咖啡堿茶等)

3.茶樹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技術研究


團隊成員:

主 任:吳華玲 博士/研究員

副主任:秦丹丹 博士/副研究員

成員:王秋霜 博士/副研究員 李紅建 博士/助理研究員

倪爾冬 博士/助理研究員 方開星 博士/副研究員

薑曉輝 在讀博士/助理研究員 李 波 碩士/助理研究員

王 青 在讀博士/助理研究員 潘晨東 學士/研究實習員


研究基地: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種質資源圃華南分圃”、“廣東省茶樹種質資源庫”和“廣東省油茶種質資源圃”。


茶樹新品種:
[1]植物新品種權5個:粵茗1號(CNA20181230.6)、粵茗2號(CNA20181231.5)、粵茗4號(CNA20181233.3)、可可茶1號(20080020)、可可茶2號(20080021)
[2]國家級品種10個:英紅1號(GS13047-1987)、秀紅(國審茶2002003)、五嶺紅(國審茶2002004)、雲大淡綠(國審茶2002005);鴻雁1號(國品鑒茶2010022)、鴻雁7號(國品鑒茶2010021)、鴻雁9號(國品鑒茶2010019)、鴻雁12號(國品鑒茶2010020)、白毛2號(國品鑒茶2010023)、鴻雁13號(國品鑒茶2014010)
[3]省級品種7個:英紅9號(粵審茶1988010)、黑葉水仙(粵審茶1988011)、黃葉水仙(粵審茶1988012)、鳳凰八仙單叢(粵審茶2009001)、丹霞1號茶(粵審茶2011001)、丹霞2號茶(粵審茶2011002)、烏葉單叢茶(粵審茶2013001)
[4]入選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3個: 丹霞1號、烏葉單叢、鴻雁12號

科技獎勵:
[1]“高香型茶樹新品種丹霞1號、丹霞2號及其配套技術推廣應用”,2012年度廣東省農業科技推廣一等獎
[2]“丹霞1號茶樹新品種選育及其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應用”,2012度年韶關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3]“低海拔地區高香型茶樹新品種產業化關鍵技術”,2013年度湛江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4]“特異茶資源鑒評及其速溶分子保健茶開發應用”,2017年度梅州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5]“梅州市地方曆史名茶資源的挖掘及推廣應用”,2015年度省農技推廣三等獎
[6]“丹霞2號選育及其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應用”,2012年度必威betways 科學技術一等獎
[7]“甜香韻紅茶加工技術研究及應用”,2013年度梅州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8]“高香型紅、白茶兼用品種“丹霞2號”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應用”,2013年度第三屆“中國茶葉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代表性論文:
[1]Fang K; Xia Z; Li H; Jiang X; Qin D; Wang Q; Wang Q; Pan C; Li B; Wu H*.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molecul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tea important flavor-related metabolites. Horticulture Research, 2021, 8: 42
[2]Qin D; Wang Q; Li H; Jiang X; Fang K.; Wang Q; Li B; Pan C; Wu H*. Identification of key metabolites based on non-targeted metabolomics and chemometrics analys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bitterness in Kucha [Camellia kucha (Chang et Wang) Chang].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0, 138: 109789
[3]Cheng K; Xu Y; Yang C; Ouellette L; Niu L; Zhou X.; Chu L; Zhuang F; Liu J; Wu H*; Charron JB*; Luo M*. Histone tales: lysine methylation, a protagonist in Arabidopsi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20, 71: 793-807
[4]Yue C; Yang P; Qin D; Cai H; Wang Z; Li C; Wu H*.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analysis of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xi Congou black t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20, 23: 2160-2173
[5]Li H; Fang K; Qin D; Jiang X; Wang Q; Pan C; Li B; Wang Q; Wu H*.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to reveal putative genes responsible for high theacrine content in Kucha (Camellia kucha (Chang et Wang) Chang). Tropic Plant Biology, 2021, 14: 82-92
[6]Wang Q; Jiang X; Qin D; Liu S; Li H; Fang K; Wang Q; Li B; Pan C; Chen D; Wu H*. Metabolic profiling of flavor compounds in black teas with almond odor during processing.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20, 246, 2039-2053
[7]Wu H; Huang W; Chen Z; Chen Z; Shi J; Kong Q; Sun S; Jiang X; Chen D; Yan S. GC-MS-based metabolomic study reveals dynamic chang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during black tea processing.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9, 120, 330-338
[8]Wang Q; Chen D; Zhang Q; Qin D; Jiang X; Li H; Fang K; Cao J; Wu H*.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nutritional qualities of Viscum articulatum Burm.f. parasitic on ancient tea trees. Food Science Nutrition, 2019, 7: 3017-3029
[9]Zhao R, Chen D*, Wu H*. Pu-erh ripened tea resists to hyperuricemia through xanthine oxidase and renal urate transporters in hyperuricemic mice.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7, 29: 201-207
[10]Zhao R, Chen D*, Wu H*. Effects of Pu-erh ripened tea on hyperuricemic mice studied by serum metabolomic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7, 1068: 149-156
[11] Wu H, Chen D, Li J, Yu B, Qiao X, Huang H, He Y. De novo characterization of leaf transcriptome using 454 sequencing and development of EST-SSR markers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Plant Mol Biol Rep, 2013, 31: 524-538
[12]Chen D and Wu H. Black tea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2, 6: 35-46
[13]李紅建, 秦丹丹, 薑曉輝, 方開星, 王秋霜, 潘晨東, 李波, 王青, 吳華玲*. 廣東苦茶資源嘌呤生物堿含量分析與評價. 茶葉科學, 2021, 41(1): 71-79
[14]嶽翠男, 秦丹丹, 蔡海蘭, 李琛, 王治會, 李文金, 楊普香*, 吳華玲*. QDA和GC-MS結合PLSR分析寧紅茶中的風味物質.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20, 1-9
[15]秦丹丹, 王秋霜, 李紅建, 方開星, 薑曉輝, 潘晨東, 王青, 李波, 吳華玲*. 苦茶及其特異成分苦茶堿研究進展. 食品科學, 2020, 1-10
[16]範捷, 王秋霜, 秦丹丹, 方開星, 朱海燕, 薑曉輝, 陳棟, 吳華玲*. 紅茶品質及其相關生化因子研究進展. 食品科學, 2020, 41: 246-253
[17]曹冰冰, 王秋霜, 秦丹丹, 傅冬和, 方開星, 薑曉輝, 李紅建, 王青, 潘晨東,李波, 吳華玲*. 紅紫芽茶花青素合成關鍵酶活性與重要酚類物質相關性研究. 茶葉科學, 2020: 1-15
[18]王秋霜, 淩彩金, 喬小燕, 陳棟, 操君喜, 吳華玲*. 萎凋及發酵時間對廣東丹霞紅茶香氣及品質的影響. 茶葉科學 2019, 39: 342-354
[19]薑曉輝, 李紅建, 李崇興, 陳棟, 方開星, 秦丹丹, 吳華玲*. 雲南白鶯山茶樹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及群體結構分析. 中國農學通報, 2019, 35: 68-76
[20]方開星, 薑曉輝, 秦丹丹, 李紅建, 黃華林, 潘晨東, 李波, 吳華玲*. 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樹資源篩選. 核農學報, 2019, 33: 1724-1733
[21]吳華玲, 方開星, 潘亞燕, 薑曉輝, 操君喜. 茶樹類黃酮3-O-半乳糖基轉移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核農學報, 2018, 32: 2088-2097
[22]薑曉輝, 方開星, 陳棟, 吳華玲*. 基於EST-SSR毛細管電泳熒光標記技術分析廣東2個曆史名茶群體遺傳多樣性. 熱帶作物學報, 2018, 39: 46-54
[23]王秋霜,吳華玲,淩彩金,陳棟,操君喜. 普洱茶理化品質及特征“陳香”物質基礎研究. 食品工業科技,2017,5:308-314
[24]王秋霜,陳棟,操君喜,吳華玲. 國內外紅茶重金屬和稀土安全性評價. 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7,35(1):87-94
[25]方開星,薑曉輝,吳華玲*. 茶樹茶氨酸的代謝及其育種研究進展. 園藝學報,2016,43(9):1791-1802
[26]王秋霜,吳華玲,薑曉輝,操君喜,陳棟,方華春. 基於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的廣東羅坑紅茶香氣品質研究. 現代食品科技,2016,32(2):1-9
[27]王秋霜,喬小燕,吳華玲,操君喜,陳棟. 斯裏蘭卡五大區域紅茶香氣物質的HS-SPME/GC-MS研究. 食品研究與開發,2016,37(22):128-133
[28]王秋霜,喬小燕,操君喜,方華春,陳棟. 廣東單叢茶樹品種紅茶香氣成分的GC/MS分析. 食品科學,2015,36(4):114-118
[29]王秋霜,淩彩金,劉淑媚,黃華林,李家賢*,操君喜*. 紅紫芽茶葉花青素提取分離及pH穩定性初探.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9):291-296
[30]薑曉輝,吳華玲,陳棟,等. 羅坑野生紅茶感官審評及其生化組分研究.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31):126-131
[31]王秋霜,陳 棟,許勇泉,尹軍峰.中國名優紅茶香氣成分的比較研究.中國食品學報,2013,13(1):195-200
[32]王秋霜,淩彩金,劉淑媚,趙超藝,李家賢. 花青素分離純化及其組分鑒定研究進展. 食品工業科技,2013,34(3):358-364.
[33]王秋霜,陳棟,許勇泉,尹軍峰. 廣東紅茶香氣成分的比較研究. 茶葉科學,2012,32(1):9-16
[34]王秋霜,吳華玲,陳棟,許勇泉,尹軍峰,黃國資. 廣東英德紅茶代表產品的香氣成分鑒定研究.茶葉科學,2012,32(5):447-455
[35]王秋霜,陳棟,許勇泉,尹軍峰. 廣東白毛紅茶香氣成分比較研究.食品工業科技,2012,14: 116-123
[36]吳華玲,何玉媚,李家賢,陳棟,黃華林,喬小燕,劉軍. 11個紅紫芽茶樹新品係的芽葉特性和生化成分研究.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13(1):42-47
[37]吳華玲,喬小燕,李家賢,陳棟,何玉媚,黃華林,劉軍,關美玲. “紅紫芽”茶樹新品係的生物學特性研究. 熱帶作物學報,2011,32(6):1009-1015
[38]吳華玲,陳棟,李家賢,喬小燕,黃華林,何玉媚,關美玲. 13個梅州特色客家茶樹新品係的生物學性狀調查及主要生化組分研究. 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8):295-300

參編著作:
[1]《中國茶葉詞典》.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2]《中國無性係茶樹品種誌》.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3]《廣東省名特優新農作物品種名錄》. 中國農業技術出版社,2018
[4]《中國烏龍茶種質資源圖鑒》.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8

授權專利:
授權發明專利:
[1]Wang Qiushuang, Wu Hualing, Jiang Xiaohui, Chen Dong, Fang Kaixing, Qin Dandan, Li Hongjian, and Pan Chendong.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lmond aroma" black tea resource, Australian Innovation Patent, 2020101673.
[2]吳華玲, 方開星, 李紅建, 薑曉輝, 秦丹丹, 王秋霜, 潘晨東, 李波, 黃華林. 一種與茶樹咖啡堿含量連鎖的SNP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ZL201910834185.9
[3]吳華玲, 方開星, 薑曉輝, 秦丹丹, 李紅建, 王秋霜, 潘晨東, 李波, 黃華林. 一種茶樹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3665.3.
[4]吳華玲, 方開星, 李紅建, 秦丹丹, 薑曉輝, 王秋霜, 潘晨東, 李波, 黃華林. 一種茶樹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4173.6
[5]吳華玲, 方開星, 王秋霜, 李紅建, 薑曉輝, 秦丹丹, 潘晨東, 李波. 一組與茶樹(+)-兒茶素含量連鎖的SNP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ZL201910833698.8.
[6]方開星, 吳華玲, 李波, 潘晨東, 王秋霜, 李紅建, 薑曉輝, 秦丹丹, 黃華林. 一種與茶樹次級代謝產物含量連鎖的位於類受體蛋白激酶基因上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 ZL20190833687.X.
[7]方開星, 吳華玲, 薑曉輝, 秦丹丹, 李紅建, 王秋霜, 潘晨東, 李波. 一種與茶樹茶氨酸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 ZL201910834183.X.
[8]方開星, 吳華玲, 秦丹丹, 李紅建, 薑曉輝, 潘晨東, 王秋霜, 李波, 黃華林. 一種位於WD-重複蛋白基因上與茶樹表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 ZL201910833661.5.
[9]方開星, 吳華玲, 李紅建, 薑曉輝, 秦丹丹, 李波, 王秋霜, 潘晨東. 一種位於黃酮醇合成酶基因中與茶樹(+)-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3670.4.
[10]方開星, 吳華玲, 李紅建, 薑曉輝, 秦丹丹, 李波, 王秋霜, 潘晨東. 一組與茶樹(+)-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ZL201910834177.4.
[11]方開星, 吳華玲, 薑曉輝, 秦丹丹, 李紅建, 王秋霜, 潘晨東, 李波, 黃華林.一種與茶樹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含量連鎖的SNP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ZL201910834182.5.
[12]方開星, 吳華玲, 薑曉輝, 秦丹丹, 李紅建, 王秋霜, 潘晨東, 李波, 黃華林. 一種與茶樹表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 ZL201910833685.
[13]方開星, 吳華玲, 秦丹丹, 李紅建, 薑曉輝, 潘晨東, 王秋霜, 李波, 黃華林. 一種位於ABC轉運蛋白基因上與茶樹(+)-兒茶素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位點及其應用, ZL201910833662.X.
[14]方開星, 吳華玲, 王秋霜, 李波, 潘晨東, 秦丹丹, 李紅建, 薑曉輝. 一組與茶樹咖啡堿含量連鎖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ZL201910833668.7.
[15]薑曉輝, 吳華玲, 方開星, 陳棟, 王秋霜, 秦丹丹, 李紅建. 一種杏仁香茶樹種質資源的篩選方法,ZL201811036799.4.
[16]吳華玲, 方開星, 操君喜, 薑曉輝, 潘亞燕, 黃華林, 李波, 秦丹丹. 茶樹類黃酮3- O -半乳糖轉移酶CsF3GalT蛋白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 ZL201611034520.X.
[17]吳華玲, 於波, 薑曉輝, 方開星, 李紅建, 秦丹丹, 潘晨東. 一種山茶屬植物高效體細胞胚發生和植株再生的方法, ZL201811088233.6.
[18]吳華玲, 薑曉輝, 方開星, 邱道壽, 胡峰. 一種鐵皮石斛花紅茶緊壓茶及其製備方法, ZL201610476124.6.
[19]方開星, 吳華玲, 薑曉輝, 秦丹丹. 高茶氨酸茶樹種質快速篩選方法, ZL2016109917759.
[20]薑曉輝, 吳華玲, 方開星, 陳棟, 王秋霜, 秦丹丹, 李紅建. 一種杏仁香茶樹種質資源的篩選方法, ZL201811036799.4.
[21]劉軍, 吳華玲, 潘亞燕, 陽成偉, 陳棟, 李家賢. 一種紅紫芽茶樹R2R3-MYB基因CsMYB2及其應用, ZL 201510419264.5.
[22]王秋霜,淩彩金,吳惠勤,操君喜,周巧儀,劉淑媚. 一種茶葉中添加人造香精的鑒定方法,ZL201810163374.3

  授權外觀專利:

  [1]吳華玲, 秦丹丹, 薑曉輝, 方開星, 李紅建, 盧澤菁, 鄭鎮飲, 丁明浩, 梁誌朋. 紫芽茶精華固體飲料混合裝, ZL201830378875.4.
[2]吳華玲, 薑曉輝, 王秋霜,秦丹丹, 李紅建, 方開星, 潘晨東, 李波. 包裝盒(紅茶茶葉), ZL20193.386388.7.
[3]薑曉輝, 吳華玲, 潘晨東, 秦丹丹, 李紅建, 王秋霜, 李波. 紅茶茶葉包裝袋手提袋, ZL201930386391.9.
[4]薑曉輝, 吳華玲, 方開星, 潘晨東, 秦丹丹, 李紅建, 王秋霜, 李波. 紅茶茶葉包裝手提袋, ZL201930386391.9.
[5]吳華玲, 薑曉輝, 秦丹丹, 李紅建, 方開星, 盧澤菁, 鄭鎮飲, 丁明浩, 梁誌朋. 包裝袋(固體飲料2), ZL201830378520.5.
[6]薑曉輝, 吳華玲, 秦丹丹, 王秋霜, 李紅建, 方開星, 潘晨東, 李波. 白茶茶葉包裝袋, ZL20193086386.8.
[7]吳華玲, 薑曉輝, 潘晨東, 秦丹丹, 操君喜, 王秋霜, 李紅建, 方開星, 李波. 白茶茶葉包裝手提袋, ZL201930386382.X.

製定發布團體標準:
[1]吳華玲、王秋霜、陳棟、薑曉輝、方開星、勞福茂、秦丹丹、操君喜、孫世利、唐勁馳、李波、李紅建、王青、潘晨東、倪爾冬、胡海濤、謝建旺、謝漢茂、邵燕華、宋淑梅. 茶園機械化采摘及配套生產技術規程(T/GDAQI 66—2021)
[2]吳華玲、王青、秦丹丹、薑曉輝、陳棟、潘晨東、王秋霜、李波、謝建旺、方開星、李紅建、倪爾冬、李玉明、宋淑梅、謝嘉祥、謝禮祥. 廣東大葉種茶樹短穗扡插繁育技術規程(T/GDAQI 67—2021)
[3]李波、吳華玲、秦丹丹、王秋霜、倪爾冬、李家賢、李紅建、方開星、薑曉輝、王青、潘晨東、黃華林、謝建旺、胡海濤、鍾和仁、宋淑梅、謝丹玲. 鴻雁12 號茶品質與評鑒(T/GDAQI 68—2021)
[4]秦丹丹、吳華玲、王秋霜、陳棟、方開星、薑曉輝、倪爾冬、王青、李紅建、潘晨東、李波、林偉周、林程輝、鄭協龍、謝建旺、宋淑梅、謝丹玲. 烏葉單叢茶品質與評鑒(T/GDAQI 69—2021)

軟件著作權:
[1]茶樹種質資源管理與品種培育綜合管理平台V2.0(著作權號:2019SR1111660)
[2]茶樹種質資源智能化管理係統V2.0(著作權號:2019SR1112017)
[3]茶樹種質資源智慧可視化係統V2.0(著作權號:2019SR1111922)
[4]茶樹資源鑒評與新優品種培育服務平台V1.0 (著作權號:2018SR250351)
[5]廣東茶樹種質資源庫係統V1.0(著作權號:2018SR250456)
[6]世界紅茶科技信息平台V1.0(著作權號:2018SR250316)
[7]茶葉花青素組分信息係統V1.0(著作權號:2018SR745571)
[8]紅茶重要品質成分信息係統V1.0(著作權號:2018SR745575)
[9]茶園土壤重金屬安全性查詢係統V1.0(著作權號:2020SR0338063)
[10]紅茶香氣品質鑒評係統V1.0(著作權號:2020SR0340673)

聯係我們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大豐路6號,必威betways 茶葉研究所
電話:020-38272712;020-87563425 郵編:510640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五山大豐路6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