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圖片新聞

我院6個品種和5項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

時間:2024-04-30 16:05 來源:betway亞洲官方 部 【字體:

  4月28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名單,我院選育的泰優390(水稻)、鐵柱2號(冬瓜)、隴薯7號(馬鈴薯)、仙進奉(荔枝)、粵椹大10(桑樹)、嶺南黃雞I號配套係(畜禽)6個品種和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冬瓜減量施肥及“三護”栽培關鍵技術、家蠶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術、華南三熟區酸化耕地土壤改良與培肥技術、南方鎘鉛汙染農田生物炭基改良技術等5項技術上榜,涵蓋了水稻、水果、蔬菜、蠶桑、畜牧、獸醫、資源環境等領域,入選數量持續保持全省領先地位。

  農業農村部指出,推介發布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旨在發揮科技對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麵積單產提升的支撐作用,加快高產優質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滿足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需要。

  作為全省農業科研主力軍,近年來,我院緊緊圍繞“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工作部署,進一步深化院地企合作,充分發揮我院在優質新品種選育、技術集成示範等方麵優勢,近兩年,共有20個(項)品種和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連續9年入選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占60%左右,主推技術占70%左右,入選數量持續領跑全省。在省農業農村廳、省科學技術廳等的指導和支持下,我院以在全省建設的地方分院、專家工作站、產業研究院、試驗示範基地等院地合作平台為著力點,充分利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係、農技推廣服務驛站等,推動科技人員主動下沉服務,開展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示範展示和指導培訓,引導帶動廣大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先進適用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盡快進村入戶到田,不斷提高技術入戶率到位率,促進了大批優質科技成果走出“深閨”。


  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介紹

  “泰優390”水稻

  該品種是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選育、湖南金稻開發應用的三係雜交稻品種,優良食味品種達到國標優質3級,2013年首次通過湖南省品種審定,2021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連續多年為全國推廣麵積前十大品種之一,2019—2023年“泰優390”成為全國年推廣麵積最大的三係雜交晚稻。

圖片4.png

  “鐵柱2號”冬瓜

  該品種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鐵柱2號”是我國當前推廣麵積最大的黑皮冬瓜品種,致力解決冬瓜產業中的關鍵問題:一是果肉致密(致密度比對照品種高10%以上),解決了冬瓜因長途運輸而破損率居高不下的問題;二是種子為雙邊籽,解決了黑皮冬瓜種子休眠期長、發芽率低的問題;三是果實中腔小,能顯著降低運輸成本(同等體積的車輛可以裝載運輸更多的產品)。截至2023年底,“鐵柱2號”累計推廣麵積200萬畝以上,占廣東省同期黑皮冬瓜40%以上的種植麵積。

圖片5.png

圖片6.png

  “隴薯7號”馬鈴薯

  該品種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選育,必威betways 作物研究所引進,經過多年的篩選和鑒定,2017年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該品種生長勢強,平均株高60厘米,莖葉深綠;中晚熟。塊莖橢圓形,黃皮黃肉,薯皮光滑,芽眼淺。薯塊整齊度中等,商品薯率高;品質優,幹物質含量高,可用做薯條加工。一般產量2500公斤/畝左右,高產可達5000公斤/畝以上。田間高抗晚疫病,對病毒病有較強的田間抗性。

圖片7.png

圖片8.png

  “仙進奉”荔枝

  該品種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增城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增城新塘農業辦公室從自然變異實生單株選育出來的晚熟優質新品種。該品種果色鮮豔,果實皮厚,裂果率低,非常耐貯藏,保鮮期長,味甜、早結、豐產、穩產,畝產可達1000公斤,近年來平均銷售價格比糯米糍高3倍以上,種植效益高,成為高端荔枝主打品種,深受荔農和消費者喜愛,近十年全國種植麵積超10萬畝,連續兩年作為唯一荔枝品種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主導品種。

圖片9.png

  “粵椹大10”桑樹

  該品種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育成,該品種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品審的果桑品種,也是目前我國種植麵積最大的果桑品種。該品種成熟果紫黑色,圓筒形,果長徑平均4.3cm,橫徑平均1.7cm。平均單果重5.4g,每米條平均產果量526.2g。在廣東省桑果盛熟期3月中旬至4月上旬。鮮果無籽,口感蜜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7%-13.2%,花青素含量0.95-1.23g/100g。盛果期年產果量1500kg/畝以上,同時產葉量2000kg/畝以上。果葉兩用,適宜鮮食和果汁加工。

圖片10.png

  嶺南黃雞I號配套係

  該品種由省農科院動物科學研究所曆時7年培育的突破性新品種,並於2003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連續多年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主導品種,也是全國黃雞唯一入選的主導品種。該品種能持續多年成為農業農村部、廣東省主導品種,主要是解決了家禽產業中的幾個關鍵問題:一是父母代節糧,飼養成本可以節省20-25%:率先引進優異國外矮小雞(dw基因)資源開展係列研究與創新利用;二是成功解決了由於矮小基因的引入導致的後代體重均勻度差的問題,推動了黃羽肉雞行業矮小雞大規模應用,使dw基因用於配套係培育的優勢能夠充分發揮;三是解決父母代母本雌雄鑒別的應激問題,且利用快慢羽自別雌雄的準確率高達98-99%,減少了手工翻肛鑒別帶來的應激,提高效率,節省人員費用;四是適應市場變化持續選育,與時俱進,利用“黑腹”早期選擇、高均勻度選留、膚色一致性等5項產品一致性技術選育,突破產業向冰鮮轉型的瓶頸,提升產品價值和市場占有率;五是品種抗病力強,率先解決白血病的問題,突破了禽白血病淨化技術的國際壁壘,被行業廣泛認可。2023年全國推廣量超過3900萬羽,成為黃雞產業的佼佼者。嶺南黃雞係列配套係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經濟效益良好,年推廣父母代600萬套,在全國的黃羽肉雞市場占有率超15%,每年對社會貢獻產值達175億元。

圖片11.png


  2024年農業主推技術介紹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

  該技術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發,是針對我國南方水稻生產中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環境汙染嚴重、病蟲害和倒伏等突出問題而研發的以控肥、控苗、控病蟲(簡稱“三控”)為主要內容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術體係。該技術高產穩產、節本增收,成功解決了“病蟲多”和“易倒伏”這兩個最頭痛的問題,連續4年(2021-2024)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連續15年(2010-2024)入選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連續被評為廣東最受歡迎的農業主推技術,在廣東、廣西、江西、海南、浙江等省(自治區)應用,被大規模用於糧食高產創建、超級稻“雙增一百”等重大行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作出重大貢獻。

圖片12.png

  冬瓜減量施肥及“三護”栽培關鍵技術

  該技術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發,是針對我國南方冬瓜苗期遭遇低溫,生長發育過程中黃葉、黑心等生理性病害頻發、產量品質不穩等產業問題,研發的以“三護”推動化肥減量為核心,通過嫁接壯苗、氮肥減量、鈣鎂增效形成早期護根、中期護葉、後期護果的“三護”栽培技術,確保冬瓜減肥增效。該技術一是選用抗病、高親和力的冬瓜砧木品種,通過嫁接育苗和化學調控“護根”,明顯增強冬瓜幼苗的抗性,保證植株健壯生長;二是通過氮肥減施技術,化肥減施20%,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4%;三是鎂肥調控技術,含鎂基肥“護根”、及時追肥“護葉”、提升果實丙醇二酸含量“護果”,從而提高產量和果實商品性;四是注重鈣肥、硼肥的補充,顯著提升了冬瓜果實外觀和內在品質性狀;五是集成用深溝高壟、摘除雌雄花等農藝措施形成綜合的栽培技術,通過“護根、護葉、護果”三護步驟實現“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益”三高效果。該技術連續4年入選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應用該技術可提高冬瓜產量12%以上,降低化肥用量13%-40%,減少農藥用量30%-50%,平均每畝節本增收近1000元。

圖片13.png

  家蠶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術

  該技術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發,針對家蠶微粒子病無藥可治、蠶種生產新常態下防控形勢嚴峻、防治技術缺乏等問題,係統研發了微粒子病治療藥物和係列消毒劑、微粒子病交叉感染防控技術、蠶種高溫處理技術、蠶沙消毒堆肥一體化技術等,形成了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程覆蓋、立體防控體係。當前,在廣東省內蠶區該成果覆蓋率已達到100%。自2010年起,該技術成果又推廣應用到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廣西興業縣華盛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河池市蠶種場、雲南姚安天碩蠶種有限公司等20多個省市蠶區的主要蠶種生產單位,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大麵積推廣應用,有效減少了因微粒子病淘汰蠶種的巨大損失,並保障了蠶種供應,穩定了蠶桑生產,為蠶區脫貧攻堅提質增效和鄉村振興做出重要貢獻,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圖片14.png

  華南三熟區酸化耕地土壤改良與培肥技術

  該技術由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發,針對華南地區酸化耕地土壤改良後易返酸難以根治的問題,研發集成了降活性酸、阻潛性酸以及控酸化因子產生為核心的綜合治理技術。該技術涵蓋基於新型堿性改良劑中和活性酸,快速將酸性土壤pH提升至適宜作物生長範圍之內的“降酸”過程;結合有機物料減緩潛性酸釋放,穩定土壤pH值的“阻酸”過程;平衡施肥減輕酸化危害因子產生的“控酸”過程。該技術模式被納入廣東省酸化耕地治理省級和縣級實施方案,有效支撐了全省酸化耕地的治理工作,近兩年僅在台山市和南雄市的落地麵積就達到30多萬畝,糧食增產10%以上。依托該技術在台山市都斛鎮打造的酸化耕地治理樣板田分別承擔了“2022年全國高素質農民培育暨酸化耕地治理培訓會”以及“2023年全國酸化耕地治理現場觀摩會”,促進了技術的應用推廣。

圖片15.png

  南方鎘鉛汙染農田生物炭基改良技術

  該技術由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聯合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省農業環境與耕地質量保護中心共同研發和推廣。主要針對我國南方農田土壤Cd/Pb汙染伴隨酸化、有機質含量低、養分不平衡等諸多障礙問題,本技術以標本兼治為指導思想,選擇生物炭為基礎材料,創建了獨具特色的降汙(重金屬)耦合降酸-有機質提升-礦質養分平衡供給的重金屬汙染農田生物炭基改良技術,包括降酸協同、有機質強化、礦質養分輔助Cd/Pb鈍化3項分技術。可使土壤pH提高0.2-1.4個單位,作物增產5%-16%,農產品Cd/Pb含量平均降低49%,從而實現降汙-抑酸-固碳-增肥多重效益,成功解決了我國南方土壤重金屬汙染與地力退化協同改良的技術難題,連續三年(2021-2023)獲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為實施區域耕地資源保護和質量提升,保障稻米等糧食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圖片16.png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