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 圖片新聞

張名位研究員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時間:2024-12-04 09:08 來源:院辦公室 【字體:

  12月3日上午,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隆重舉行。我院張名位研究員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並出席大會,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我院繼黃耀祥院士獲得該獎項之後時隔20年再獲此殊榮。

圖.jpg

圖片2.png

  張名位自1993年從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畢業後,一直在必威betways 工作至今。2000年9月至2003年12月在華南師範大學生物係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食品科學係做訪問學者。2000年12月任必威betways 副研究員,2003年12月任研究員。2000年10月至2009年11月任必威betways 生物技術研究所/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2009年12月至2019年11月任所長,2019年5月起任必威betways 副院長。現兼任農業農村部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特醫食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主任、Food Frontiers雜誌科學主編。

  張名位立足食品營養與健康領域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長期從事食品個性化營養設計加工理論與技術研究,重點聚焦特色農產品為原料的個性化營養食品研究開發,創建了農產品基質型營養食品精準加工理論基礎與關鍵技術,在黑色營養食品、亞熱帶果蔬功能食品和特醫食品的科技創新與產業支撐方麵作出突出貢獻。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50餘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省部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32件,核心專利獲中國專利銀獎和廣東專利金獎,並獲廣東傑出發明人獎;發表第一或通訊作者SCI論文200餘篇,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獲批國家特支計劃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神農領軍英才、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30餘年來,張名位一直奮戰在科研一線,主持建設了農業農村部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特醫食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等一批食品營養與健康科技創新平台;帶領的功能食品創新團隊先後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創新團隊”、廣東省特支計劃本土創新創業團隊,並獲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培養的團隊青年科技骨幹先後入選國家特支計劃領軍人才、神農青年英才,並獲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廣東省丁穎科技獎等,為推動我院農產品加工學科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地區愛國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於1994年創立,旨在獎勵中國傑出科學家,服務於國家現代化建設。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我國著名的植物生物學家李家洋院士。另有33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2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30年來,共遴選獎勵了1638位傑出的科技工作者,成為我國社會力量創建科技獎項的成功典範,為激發我國科技發展的活力、培養自主創新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名位個人事跡:

  張名位立足食品營養與健康領域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長期從事食品個性化營養設計加工理論與技術研究,重點聚焦特色農產品為原料的個性化營養食品研究開發,創建了農產品基質型個性化營養食品精準加工理論基礎與關鍵技術,在黑色食品、亞熱帶果蔬功能食品和特醫食品的科技創新與產業支撐方麵作出突出貢獻。

  一、創立黑色糧油資源全組分加工科學技術體係,催生千億級的黑色食品新產業

  針對我國黑米、黑大豆和黑芝麻等黑色糧油資源中“黑色素”與其健康功效的關係不清楚、加工轉化無法沿用普通糧油的加工技術、工業化產品少、未形成規模化產業等突出問題。自1995年起張名位帶領團隊,創建國內外最大的黑色糧油資源營養品質數據庫,明確黑米和黑大豆色素為花色苷類、黑芝麻色素為酚類與苯丙氨酸類共聚形成的複雜高聚物,並率先確定其構成譜。確證“黑色素”改善糖脂代謝、抗動脈粥樣硬化和延緩衰老等主要生物活性,並揭示其量效構效關係。探明加工過程中“黑色素”與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的互作規律及其體內消化代謝特征,創新性提出全組分加工是實現黑色糧油“黑色素”穩態增效利用的有效途徑。

  打破普通糧油原料常規加工思維,攻克黑色糧油食品加工共性關鍵技術,發明過熱閃蒸滅酶技術,突破黑色糧油原料易酶促氧化酸敗製約其產業化利用的關鍵“卡點”。研發原料浸潤調質擠壓膨化、濕法研磨粉碎、高速旋切混合等成套加工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創建黑色糧油全組分加工技術體係,“黑色素”的穩定性提高3倍、生物利用度提高2倍。創製出不同人群專用營養代餐和主食製品30多種,指導企業製定國家和行業標準8項。技術和產品在廣西黑五類集團和惠爾康集團等20多家企業應用,催生出黑色食品新產業。據統計,目前年規模已超1200億元,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特色產業。主持完成的成果“黑色食品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及產業化利用”獲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二、創建亞熱帶果蔬功能食品設計加工理論基礎與關鍵技術,引領營養健康導向的農產品高值化利用

  針對荔枝、龍眼、沙田柚、苦瓜、山藥、葛根等“食藥同源”亞熱帶果蔬的健康價值挖掘不充分、精準加工技術缺乏、高值化產品少、產業效益不高等突出產業難題。自2003年起張名位帶領團隊創建亞熱帶果蔬原料複雜基質中“組分挖掘-結構解析-靶點識別-機製確證”的多組學分析技術平台,構建首個典型亞熱帶果蔬活性組分結構特征數據庫,率先表征出荔枝龍眼多糖以阿拉伯半乳聚糖為主的結構特征,鑒定高活性酚類和三萜類新化合物136個,揭示其多糖、多酚和三萜增強腸粘膜免疫穩態、提高免疫力和改善代謝綜合征等健康效應機製,為亞熱帶果蔬功能食品設計加工奠定了理論基礎。

  突破亞熱帶果蔬多糖、多酚和三萜等活性物質物理場耦合酶解柔性釋放提取與生物改性關鍵技術,發明基於多糖靶向降解增效的原料酶解發酵整體利用技術,活性物質提取率提高85-120%,免疫調節等生物活性提高 2-2.5倍。創建亞熱帶果蔬功能食品設計加工技術體係,開發出免疫增強口服液、保護胃腸功能和改善睡眠顆粒衝劑功能食品 10餘個,實現原料增值8-10倍。技術和產品在無限極(中國)、完美(中國)和廣東生命一號藥業公司等20餘家企業產業化應用,引領了特色農產品的高值化加工發展。主持完成的成果“營養健康導向的亞熱帶果蔬設計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三、首創農產品基質型特醫食品設計策略並突破精準加工關鍵技術,創製自主產品打破歐美品牌市場壟斷

  針對我國特醫食品受國外技術壁壘製約,市場長期由歐美品牌壟斷,而國外產品采用分離型營養素配製加工模式,食品風味不足、滲透壓偏高,與中國人的腸胃匹配性差等突出問題。自2000年起張名位帶領團隊率先提出以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的農產品基料代替分離型糊精、澱粉和蛋白質等工業化配料的“中國化”特醫食品加工策略,挖掘出一批特醫食品專用農產品原料,探明其影響產品穩定性和營養素均勻性的加工調控機製,研發產品精準營養設計智能化係統,破解了複雜基質難以保障產品營養精準性的技術難題。

  發明農產品基質酶解耦合擠壓膨化加工技術與成套裝備,破解了其預消化性不高、粘度大製約管飼應用的關鍵“卡點”。發明脈衝氣流混合、高壓射流納微乳化、DSI 殺菌等成套關鍵加工技術與核心裝備,突破乳化體係難穩定、營養素易失穩失活等技術瓶頸,研發出滿足糖尿病、腫瘤等12種特定疾病專用的自主產品 20多個,打破歐美品牌市場壟斷。經北京協和醫院、華西醫院和廣東省人民醫院等臨床試驗,產品對病人營養改善效果總體與歐美品牌相當,但滲透壓低20%、病人消化道不良反應發生率低54%。核心技術獲中國專利銀獎和廣東專利金獎。技術在廣州力衡臨床營養品公司、時代生物科技(深圳)公司等轉化。“力衡”品牌產品在全國3000多家醫院持續應用20餘年,累計服務患者超千萬人,推動我國特醫食品實現由“跟跑”向“並跑”跨越。主持完成的成果“營養代餐食品創製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獲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30年來,張名位一直奮戰在科研一線,還主持建設了農業農村部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特醫食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等一批食品營養與健康科技創新平台;領銜的功能食品團隊入選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和廣東省創新團隊,並獲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為推動我國食品營養與健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