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科所(水產所)在熱帶海參規模化育苗研究方麵取得新進展
近日,動科所(水產所)水產研究室在國際期刊Aquaculture(中科院一區TOP,IF=5.135)發表了題為“Artificial spawning, hatchery and culture of the tropical sea cucumber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using non-living food”的研究論文。海參幼苗繁育涉及到營養與育種交叉學科,由動科所水產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陳曉瑛、黃敏偉博士、副研究員彭凱合作完成了海參育苗、營養專業方向的研究,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室主任黃文為論文通訊作者。
明朝萬年曆間謝肇的《五雜俎》關於海參名稱的記載,“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曰海參”。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梅村集》形容海參功效: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海參因富含海參皂苷等活性物質,是我國“海八珍”之首,食用海參承載著我國上千年的飲食文化傳統,隨著我國人民對海參日益增長的需求,由茂名電白人率先開發加工熱帶海參海產品,隨著我國消費市場需求量逐漸增大,全球熱帶海參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85%以上。海參生長速度慢,無序的捕撈已經造成熱帶海參麵臨著資源枯竭的危機,人工繁育與增殖放流是勢在必行。
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海參一直是海洋牧場的重要養殖對象,我國南方可通過底播養殖和網箱籠養進行養殖。目前多種熱帶海參已實現人工繁育,但缺乏高效的催產技術以及幼苗階段的高死亡率限製了繁育規模和人工增殖放流。
本研究以熱帶常見的玉足海參為模式種,通過模擬自然海浪持續刺激的方法,與傳統陰幹刺激的催產方式相比,顯著提高了海參的催產效率,每個雌參產卵量可最高提升10倍。通過研究,探索出了規模化無活藻餌料培育技術,並摸清了無活藻餌料的配比,即小球藻粉、酵母粉和海泥按2:1:2的比例,避免了活藻中的病蟲害汙染、滋生,及活藻腐敗造成的水質惡化,提高了幼苗存活率,為實現熱帶海參規模化繁育奠定堅實技術基礎,為熱帶海參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種苗保障。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484862300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