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所在土壤重金屬與多環芳烴複合汙染風險評估方法優化研究方麵取得新進展
近日,加工所桑樹育種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一區TOP,IF=12.2)在線發表了題為“A spatial source-oriented and probability-based risk-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heavy metal and PAH contamination of urban soils in Guangzhou, China”的學術論文。加工所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陳蓮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王振江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人口、經濟的高速增長、資源高強度利用以及物質快速循環深刻影響著土壤環境質量變化。重金屬和多環芳烴是土壤中較為常見的具有三致效應的共存無機和有機汙染物,其共存效應與協同作用放大了對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的影響。然而,目前由於土壤重金屬和多環芳烴的汙染來源的複雜性和土壤屬性的空間異質彙性,識別和量化複合汙染的高風險熱點區域仍具挑戰。基於此,本研究在風險評估過程中綜合考慮了風險強度的大小、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風險的受體脆弱程度,確定了高風險熱點區域的範圍及比例,並對其形成機製進行了詳細解析。本研究將為其他區域土壤複合汙染精細化風險評估提供全新的框架,從而為複合汙染精準防控與高效修複奠定基礎。
桑樹根係發達,生物量大,具有耐重金屬與有機汙染物、耐貧瘠、耐旱、耐鹽堿、耐澇等特性。先前研究已證實,桑樹能夠在Pb、Cd、As等重金屬含量遠超國家Ⅱ類耕地質量標準的汙染土壤上正常生長,同時桑樹分泌的酚類物質能夠促進有機汙染物降解菌的協同代謝作用。桑樹在汙染土壤修複、鹽堿地植被恢複、石漠化治理、沙漠治理、消落帶治理等生態環境修複方麵展現出巨大的生態效應。團隊將在前期研究基礎上,利用多組學技術聯合解析桑樹響應重金屬、鹽堿、幹旱等逆境脅迫的生理生態特征以及分子調控機製,大力開展相關基礎研究工作,為桑樹作為抗逆品種資源用於生態環境整治提供科學理論依據,進而為培育、發展、壯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高度統一的桑樹生態產業奠定科學基礎。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42007379)、院優博項目(R2021YJ-YB3007)、院青年導師製項目(R2020QD-044)等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