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 要聞中心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麵振興的意見

時間:2025-02-23 22:00 來源:新華社 【字體: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麵振興的意見

(2025年1月1日)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全麵振興。當前,農業再獲豐收,農村和諧穩定,同時國際環境複雜嚴峻,我國發展麵臨的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越是應對風險挑戰,越要夯實“三農”工作基礎。做好2025年及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麵領導,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守正創新,錨定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製度,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一、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一)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麵積單產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麵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推進水肥一體化,促進大麵積增產。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多措並舉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挖掘油菜、花生擴種潛力,支持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推動棉花、糖料、天然橡膠等穩產提質。

  (二)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做好生豬產能監測和調控,促進平穩發展。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穩定基礎產能。落實滅菌乳國家標準,支持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奶業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嚴格生豬屠宰檢疫執法監管,強化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防控。提升飼草生產能力,加快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

  (三)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嚴格耕地總量管控和“以補定占”,將各類耕地占用納入占補平衡統一管理,確保省域內年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完善補充耕地質量評價和驗收標準。持續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堅決遏製破壞耕地違法行為。製定基本農作物目錄,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係。分類有序做好耕地“非糧化”整改,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作物生長周期等設置必要的過渡期。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建設內容,完善農民全過程參與項目實施機製,強化工程質量全流程監管。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加強東北黑土區侵蝕溝、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分類推進撂荒地複墾利用。在確保省域內耕地保護任務不降低前提下,穩妥有序退出河道內影響行洪安全等的不穩定耕地。加強傳統梯田保護。

  (四)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製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南繁矽穀”等重大農業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五)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氣象為農服務,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預報,用好區域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等力量,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建設現代化防洪減災體係,全麵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推進蓄滯洪區關鍵設施建設和管理機製改革。加強平原澇區治理,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溝渠整治,加快修複災毀農田及灌排設施。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提升森林草原防滅火能力。

  (六)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係。落實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穀補貼政策,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麵積。鼓勵地方開展糧油種植專項貸款貼息試點。健全糧食主產區獎補激勵製度,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做好資金籌集和分配。逐步擴大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施範圍。

  (七)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製。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維護好農民利益。嚴厲打擊農產品走私等違法行為。加強口岸生物安全體係建設。健全農產品產業損害預警體係。有序做好糧食收購,強化儲備糧監管。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和預期引導。

  (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係。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加強蔬菜應急保供基地建設,實施大中城市周邊現代設施農業更新工程。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支持發展深遠海養殖,建設海上牧場。發展森林食品,豐富“森林糧庫”。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藻類食物開發。培育發展生物農業,開拓新型食品資源。加快建立糧食和大食物統計監測體係。強化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化農產品藥物殘留治理,推進獸用抗菌藥減量使用。

  (九)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製。紮實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製。大力提倡健康飲食,加強公共食堂、餐飲機構等用油指導,推廣減油減鹽減糖和全穀物等膳食。推動糧食機收減損、適度加工和科學儲存。

  二、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十)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加強易地搬遷後續扶持,防止思想鬆懈、工作鬆勁。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及時將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納入幫扶。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增強幫扶車間就業吸納能力,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收入。按照鞏固、升級、盤活、調整原則,分類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深入開展科技、醫療、教育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加強消費幫扶平台企業和產品管理。

  (十一)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製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製度。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總體評估,研究製定過渡期後幫扶政策體係。統籌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貧致貧對象的識別認定。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的開發式幫扶,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支持欠發達地區振興發展,建立分層分類幫扶製度,通過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等機製給予差異化支持。

  (十二)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製。全麵清查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台賬。製定幫扶項目資產管理辦法,健全資產形成、確權移交、管護運營、收益分配等全程監管製度,推動經營性資產保值增效、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完善資產分類處置製度,支持各地盤活低效閑置資產。

  三、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

  (十三)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鄉村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遊特色化、精品化、規範化水平。加快構建農產品和農資現代流通網絡,支持各類主體協同共建供應鏈。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

  (十四)完善聯農帶農機製。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製,將聯農帶農作為政策傾斜的重要依據。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等緊密聯合與合作,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規範和引導農業農村領域社會投資,健全風險防範機製。

  (十五)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引導農民發展適合家庭經營的產業項目,因地製宜發展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加大穩崗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強化就業服務和勞務協作,培育推介特色勞務品牌。推進家政興農行動。加強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推動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製度全麵覆蓋和有效運轉,依法糾治各類欠薪問題。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支持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增收。實施數字鄉村強農惠農富農專項行動。擴大以工代賑項目實施規模,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

  四、著力推進鄉村建設

  (十六)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布局。順應人口變化趨勢,推動鄉村全麵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發揮縣鄉國土空間規劃的空間統籌和要素保障作用,促進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提高村莊規劃編製質量和實效,不得要求村莊規劃編製全覆蓋,對不需要編製的可在縣鄉國土空間規劃中管控引導或出台通則式管理規定。合理確定村莊建設重點和優先序,統籌建設和管護,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建設模式。在耕地總量不減少、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開展以縣域為統籌單元、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十七)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分類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小型供水規範化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推行農村供水縣域統管和專業化管護。實施好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開展農村公路及橋梁隧道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治,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鞏固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製村通客車成果,改善農村水路交通出行條件,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深化快遞進村,加強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深化縣域商業體係建設,支持連鎖經營布局縣域市場,推動冷鏈配送和即時零售向鄉鎮延伸。推動農村消費品以舊換新,完善廢舊家電等回收網絡。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加強農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公共充換電設施。提升農村地區電信普遍服務水平。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做好受災地區因災倒損住房恢複重建。

  (十八)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寄宿製學校辦學條件和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全麵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管理,確保食品安全和資金規範使用。以人員下沉為重點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中心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推動遠程醫療服務體係建設。加強農村傳染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深入開展全民健身和愛國衛生運動。健全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製,對連續參保和當年零報銷的農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開展縣域養老服務體係創新試點,鼓勵開展村級互助性養老服務。發展農村嬰幼兒照護服務。擴大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覆蓋麵,提升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加強殘疾人保障和康複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