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幹軍副院長參加加工所2017年度工作總結會
2018年1月9日上午,加工所召開了2017年度各部門工作總結交流會。院易幹軍副院長、加工所領導班子成員、所全體在編幹部職工共12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張名位所長主持。
加工所所屬各部門和各公司負責人對照本部門(公司)年初製定的工作計劃,總結交流了在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及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服務“三農”以及管理服務、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麵的主要工作,同時也分析了存在的差距與問題,提出了下一步解決的主要思路與措施。加工所各部門負責人及代表對所屬各部門一年來所取得業績進行了評議。
張名位所長在總結講話中表示,2017年加工所按照“穩中提質、和諧發展”的思路,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為主線,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持能力建設,研究所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服務“三農”、管理服務以及黨建和文化建設等方麵均取得了可喜進展。他指出,一年來雖然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學科方向發展不平衡,不能全麵適應國家和廣東省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需要;第二,人員隊伍結構不合理,年輕科技人員還未能成為科技創新的絕對主打力量;第三,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升,自主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總量和效益仍有提升空間;第四,研究所自有支配資金不多,民生改善任重道遠。針對以上問題,張名位所長強調,2018年,加工所要始終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以支撐產業為目標,立足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堅持以質量效益為目標的內涵式發展,著力規劃引領,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能力建設,完善製度保障,努力建設“高大上”一流的省級研究所,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麵:一是要優化學科結構,調整科研布局,突出科技創新重點領域;二是要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全麵提升科技產出質量與效率;三是要加大科研團隊和人才培養力度,提高核心競爭力;四是要加強平台建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五是要克服困難做大科技成果轉化自主企業,提高研究所經濟實力;六是要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管理機製,調動各類人員工作積極性。
易幹軍副院長作了指導講話。他充分肯定了2017年加工所各部門取得的突出成績,並對2018年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希望加工所能夠進一步拓展學科領域,通過學科交叉尋求新的突破,強優勢,補短板,全麵適應國家和廣東省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需要;二是希望科技人員,尤其是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員,要沉下心來搞研究,圍繞一個方向久久為功,全麵提高科研質量,實現科研的更大跨越;三是要求加工所在高質量專利申請方麵承擔起大所的責任,要重視專利的實用性和落地性,多研發一些農產品加工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推動成果轉化取得新突破。
一年來,在科技創新方麵,加工所新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和子課題等國家和省部廳級科研項目60項,獲各級科技成果獎7項,其中功能食品創新團隊獲2017年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等同省部科技一等獎),“華南特色水果綜合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和“果桑種質收集評價、優質高產品種創製及應用”分別獲2017年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 “華南桑樹種質資源的鑒評、創新及品種選育與應用”獲2016年廣東省科技二等獎,“廣東特色柑桔綜合加工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獲2017年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桑樹資源功能物質研究與食藥用開發”被評為“2017年度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十大科技創新推廣成果”。申請國際發明專利2件、國內發明專利49件,獲授權專利18件;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3個,通過省審定品種1個;發表學術論文109篇,其中SCI論文44篇、EI和國家級學報論文26篇。在隊伍建設方麵,1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公示),1人獲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獲農業部“傑出青年科學家”,1人入選“2017年度農產品加工業十佳青年科技人才”,1人獲得“2017年度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係優秀工作者”榮譽稱號,1人獲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在平台建設方麵,新增廣東省蠶桑資源多元化加工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各類創新平台10個,進一步完善了省部重點實驗室軟硬件設施條件,目前全所實驗室5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66台/套,整體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在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方麵,深化成果技術的科企對接,與省內外100多家企業開展了緊密對接,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合同86個,成功組織協辦 “2017年全國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技術推廣活動”,全國各地400餘家農產品加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生產企業的1000多位代表參會,受到中國網、新浪網、《農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