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軟弱渙散”一躍成“先進” 洪排村黨支部為何能快速“蛻變”?
廣東省農科院通過抓黨建強班子聚民心,因地製宜興產業,助力幫扶村走出貧困、落後困局
“以前,我們借學校不到10平方米的地方辦公,代表們隻能在榕樹下開會。”“我很多年前就是預備黨員了,可那些年支委一直都不開會討論,入不了黨,想為村民服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當時的班子不團結不配合,幫扶單位進來大半年,開展扶貧工作都比較困難。”
說起洪排村曾經存在的問題,村“兩委”幹部和省農業科學院駐洪排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吳壽遷仍印象非常深刻。
由於不團結,村裏的發展一直停滯,洪排村黨支部被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幫扶單位省農科院在當地黨政部門的支持下,通過抓黨建、強班子、聚民心,順利推動一係列幫扶措施落地生根,洪排村黨支部被評為企水鎮的“先進黨支部”,目前所有貧困戶已順利脫貧,貧困村成功出列。
這個雷州西海岸邊的小漁村短時間內實現蛻變,可謂“奇跡”。
環境美了 腰包鼓了 信心更足了
洪排村位於湛江市雷州市企水鎮,全村人口不到2100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226人。
四年多來,在廣東省農科院精準幫扶下,駐村工作隊與洪排村團結協作,堅持以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通過強化黨建引領,因村施策發展特色種養產業,使環境變得更美,村民的腰包更鼓,在奔小康的路上決心信心也更強了。
經核查,有勞動力貧困戶201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336元。
以前支委長期“軟弱渙散”
多年沒有發展過一名黨員
以前,由於村黨支部幹部不團結,群眾對他們工作不理解,洪排村人心渙散,經濟基礎薄弱,環境很差。
洪排村黨支部書記謝妃芳說,以前村黨支部連個辦公的地方都沒有,隻能借洪排小學的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教師宿舍辦公,村裏要開村民代表會議隻能在榕樹下進行,用乒乓球台當會議桌。
由於村裏的“主心骨”出了問題,村民之間、部分村民與村黨支部幹部之間都矛盾重重,經常出現鬥毆和信訪問題。
“由於村黨支部幹部不配合,村民不理解,導致我們2016年進來後很多想推進的民生工程很難動工。”吳壽遷說。
黨組織後備力量培養也嚴重滯後,此前多年都沒有發展過一位黨員。洪排村委副主任謝家賢是一位熱心村民,一早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08年被批準為預備黨員。可是從那時候起到幫扶單位進村前,原來的村黨支部委員會就再也沒開過一次會討論他的入黨問題。問題重重的洪排村曾是遠近聞名的“後進村”“上訪村”,被定為省定相對貧困村,洪排村黨支部被組織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
大力實施“頭雁工程”
打包化解20多年矛盾 黨組織威信大大提升
“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要想貧困村不貧困,村黨支部得首先強起來。”時任省農科院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姚文山深刻地意識到,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牢牢抓住黨組織領導班子能力建設這個關鍵,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在省農科院駐村工作隊的建議和協助下,企水鎮下定決心,成立了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組,進駐洪排村黨支部,組長由時任第一書記姚文山擔任。
省農科院高度重視,從院黨政領導班子到駐村工作隊,都主動策劃、極力推動,努力打通村兩委幹部和村民的“思想關”。
駐村工作隊先是跟村黨支部幹部逐一談心,使這批2017年剛換屆的幹部很快在思想上得到了轉變。
2018年,駐村工作隊協助鎮黨委對上訪群眾做思想化解工作,針對涉及村內7宗難以協調的矛盾進行打包處理,通過召開黨員專題黨課、矛盾雙方協調會、班子研判會等,最終以雙方40多人簽名同意調解的方式全麵化解了積壓20多年的村內矛盾。此外,還由鎮駐點幹部、駐點幫扶工作組、村幹部分組負責全村7個小組的矛盾排查、化解,村內矛盾糾紛大幅減少。
“矛盾化解以後,村黨支部幹部的威信大大提高。這兩年,村民遇到問題首先都會找幹部幫助解決。”吳壽遷表示,因為幹部處理事情比較公平公正,村民們都很服氣。這兩年洪排村基本上再也沒有發生上訪和打架鬥毆的事情了。而村裏的“三清三拆三整治”也得以順利開展。
組織強了,凝聚力就大了。僅2018年,全村就有7個人寫入黨申請書,發展了包括謝家賢在內的3位黨員,數量創曆史新高。
院黨委書記親自抓黨建幫扶
洪排村曆史上首次獲評“先進黨支部”稱號
2019年,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廖森泰帶領洪排村兩委幹部到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萬安村參觀,與萬安村黨委就黨組織頭雁工程進行座談交流。
“這次外出讓我們看到了團結的重要性。”謝家賢對新快報記者說,回到村裏後,村黨支部幹部對村民加強了宣傳,表示要團結一心,跟著幫扶單位一起,真正把村裏建設好。
吳壽遷告訴新快報記者,廖森泰書記和分管扶貧工作的黨委委員、副院長何秀古等院領導在每年的“七一”建黨節前後,都會到洪排村上黨課,內容涉及黨建引領、和諧穩定、發展產業、環境整治等。由於講得生動,整個會議室100多席都坐滿了。
省農科院還安排下屬作物研究所管理黨支部與洪排村黨支部開展結對幫扶。
經過省農科院黨委、企水鎮黨委、駐洪排村工作隊和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2019年7月,洪排村黨支部被雷州市企水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為村黨支部曆史上首次獲得先進;三名黨員被評為鎮“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年底順利通過考核,成功摘掉“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帽子。
◎幫扶成效◎
關鍵詞1
產業幫扶
優質雞場給貧困戶分紅61萬
班子穩定了心齊了、村民理解了支持了,省農科院的一係列幫扶措施得以陸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為了幫助洪排村全麵發展,省農科院院長陸華忠統籌謀劃,整合全院力量,在進村伊始就確立了強化黨建促發展、因地製宜興產業、科技扶貧促增收的幫扶理念。指導成立了洪排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設立省農科院專家工作室,提供“保姆式”科技服務,安排120多萬元院自籌資金,發展林下優質雞集約養殖、特色作物種植等12個項目,與兩家農業公司簽訂長期購銷合同,僅通過集約養雞一項,就實現向貧困戶分紅61萬多元,向集體分紅5萬元。
謝榮善是兩名在養雞場打工的貧困戶之一。他告訴新快報記者,在這裏養雞非常開心,也很有信心。開心是因為每個月可以拿到2800元的收入,有信心是因為學家禽養殖出身的駐村工作隊員陳輝宏教會了他養雞的整套專業知識,包括喂食、消毒、管理等技術,自己也成了半個專家。在科學的支持下,養雞的成活率非常高,雞苗一般養160~180天就可以出欄了,而胡須雞由於是優質品種,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
據了解,疫情期間,養雞場的胡須雞一度遇到滯銷難題,省農科院發動職工購買,以每隻68元的價格內銷,以消費扶貧解決了部分銷售難題。
吳壽遷告訴記者, 除了養雞場,駐村工作隊還發動貧困戶進行庭院式養殖,不但免費給雞苗,還發飼料,幾年累計給62戶貧困戶創收超過70萬元。
貧困戶謝保今年55歲,妻子下肢殘疾沒有勞力,家裏還有三個年幼的小孩在讀書,因此不能外出打工。駐村工作隊每年給他家發200隻胡須雞苗。謝保的愛人何玉萍說,這些雞養大後,行情好時一隻能賣一兩百元,家庭收入因此增加不少。
2017年,駐村工作隊還給謝保買了一頭母牛和兩頭小牛。謝保說,通過養牛,這幾年賣了四頭小牛,賺了兩萬多元。
他說,去年一家五口還拿到了扶貧產業帶來的9000多元分紅,加上他們有低保補貼,目前日子過得算是知足。
關鍵詞2
支持三農
送技術贈品種培養致富帶頭人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省政府直屬的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省農科院秉承“科技創新 服務三農”的辦院理念,對洪排村的幫扶力度非常大。
駐村工作隊隊員何文傑告訴新快報記者,省農科院每年都會給村民發放很多優良的水稻種子、花生種子、蔬菜種子等,無論是否貧困戶,都能免費領。
在洪排村的田頭,貧困戶謝翠雲正在收花生,她說,田裏花生的種子就是省農科院免費發放給她的,長熟後個頭更大,比當地的土花生一畝能多收兩三百斤。
“隻要村民肯幹,不管是不是貧困戶,我們都毫不猶豫地幫。”吳壽遷說。 誌武家庭農場負責人謝誌武雖然不是貧困戶,但一家生活壓力也不小,大女兒讀大學,兩個兒子一個在讀中專一個讀初中。夫婦倆非常勤勞,承包十幾畝土地經營農場綜合種養。新快報記者在他們的農場看到,這裏密密麻麻種滿了絲瓜、涼瓜、豆角、茄子、辣椒等各種蔬菜。
謝誌武的愛人吳妃三告訴新快報記者,他們每天淩晨4點左右就起床,整理蔬菜並運到菜市場賣,而下午還要來農場澆水、摘菜等。因為供不應求,他們還批發蔬菜來賣。雖然做得辛苦,但是一年也能賺十幾萬元。而農場裏的瓜果蔬菜,除了豆角外,都是省農科院送的種子。因為經營得好,隔三差五就有外村的人過來參觀學習。
吳壽遷說,從2017年起,駐村工作隊每年都組織專家到農場提供技術指導,並支持他們種子、肥料和農藥等價值兩萬多元。希望通過他們的成功,帶動更多人勤勞致富。
不但在產業上,在教育上,省農科院也是不分是否貧困戶,一律支持。比如村裏有孩子考上大學的,除了政府的補貼外,用單位自籌資金給貧困戶家的孩子獎勵4000元,非貧困戶的孩子則獎勵1500元。幾年來,還投入自籌資金50餘萬元用於改善洪排村小學辦學條件。
關鍵詞3
同心同德
推動一批民心工程落地 村民幸福感滿滿
由於黨建抓得好,幹群更團結,幾年來,洪排村很多民生設施、民心工程也得以建起來。
據介紹,十幾年前村裏建辦公樓,結果因資金、用地等問題一直爛尾。2018年,省農科院投入幫扶資金及爭取行業資金152萬元,建好了村裏的黨群服務中心。前麵的一塊空地還被建成了村黨支部辦公大院。這個集辦公、群眾文化活動和黨員教育活動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平台,徹底改善了村黨支部的辦公條件。
如今的黨群服務中心大小會議室齊全,大會議室裏有投影和音響設備,可以容納上百人培訓和開會。中心裏設有電子閱覽室、圖書室、鎮人大代表的聯絡室等。除了大堂外,每個房間都裝上了空調。而有了固定的辦公場所,村民過來辦事也方便多了。
在企水,幾乎每條村都有文化樓,唯獨洪排村沒有。為了支持村民,省農科院投入96萬元,總共集資172萬元開工建設,於去年9月建成新文化樓。此後,遇到重大節日,這裏也能像別的村那樣演大戲了。
村黨支部辦公室後麵有塊空地,以前村民喜歡在這裏打牌聊天,但它是一塊泥地,下雨時村民走過去一腳泥,不下雨時走過也會一腳灰。為此,省農科院利用幫扶資金建設文化廣場,將廣場硬底化,並建起了一個文化長廊。新快報記者走訪時,村民正三五成群坐在文化長廊裏聊天,非常愜意。有意思的是,長廊前麵一塊“洪排村同心同德文化廣場”石碑,似乎在時刻提醒著村民,隻有同心同德,才能真正把家鄉建設好,使日子好起來。
據介紹,省農科院還投入資金,為洪排村打了深水井建好了水塔,讓每家每戶都用上了安全的自來水。此外,還裝好路燈、建好籃球場等等,讓村民幸福感滿滿。
離開洪排村時,黨群服務中心貼的一副對聯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它寫著:“天降甘霖萬裏春風酬綠野 黨施惠政千條瑞氣落鄉村”,橫批是“政通人和”。也許,這正是省農科院和駐村工作隊這幾年幫扶的真實寫照。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政通人和的這個小漁村,一定會在鄉村振興發展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