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要聞中心

當好農業科技“火車頭” 創新院地合作模式 引領全省科技強農創新浪潮

時間:2020-08-07 17:29 來源:本網原創稿 【字體:

  平台搭起來,人才沉下去,項目帶下去,農民富起來,產業旺起來,……近年來,我院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主力軍的作用,當好農業科技“火車頭”,創新“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協同創新、全鏈服務”院地合作模式,攜手地方政府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引領全省科技強農創新浪潮,使得鄉村振興的路越走越寬,使得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鄉村振興宏偉藍圖在全省越來越多的地方逐漸成為現實。
共建平台,科技興農出實招

  “有了省農科院的科技支撐,我們佛山農科所的科技創新有底氣了”,佛山市農科所李湘妮所長介紹,2016年省農科院與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建佛山分院,通過分院建設,省農科院為我們帶來了大量的農業科技人才、資源和理念,我們佛山市農科所實現了六個零的突破:國家級科技項目零的突破、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零的突破、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零的突破、農業農村部豐收二等獎零的突破、全國農業農村係統先進集體獎零的突破、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我院創新“政產研”科技服務體係,與地方政府合作地共建13個省農科院地方分院,在省政府支持下,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派出80多名專家帶項目、帶資金、帶技術、派專家常駐地方,聯結全院科技人員全力服務地方和產業。建立樂昌嶺南落葉果樹研究所等28個專家工作站,撬動各地安排2000多萬元產業科技專項,圍繞26個地方特色主導產業,聯合組建49個科技團隊開展大調研、大攻關、大推廣,實現產業發展質量新提升。

下沉人才,科技強農出新招

  “有了省農科院汕尾分院的科技支撐,我們汕尾的科技人才隊伍更強了”,汕尾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蔡時可介紹,“省農科院創新“借巢孵蛋”人才培育方式,使用地方編製,省農科院兜底”,破解地方高層次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的困局。”
  我院以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帶培本土專家等方式,與地方聯動共同打造出一支“政府信得過、企業用得上、農民離不開”的科技隊伍。行業學科領軍人物為領隊,280名副高以上職稱、多學科協同配合的專家服務團,僅2019年就有1200多人次專家深入到92個縣(市、區)的300多個鎮村開展技術服務。近千名省、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帶技術、帶項目、帶團隊形成“科技特派團”深入生產一線,解決產業實際難題。
協同創新,破解科技難題出硬招
  “有了省農科院的科技支撐,我們清遠的雞是‘雞中的戰鬥雞’,再也不怕球蟲病了”,廣東天農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正芬介紹,“省農科院利用先進集成的禽病診斷技術,為清遠當地養戶提供定期的細菌、球蟲耐藥性監測,提供雞健康養殖及科學用藥技術指導,為家禽的健康保駕護航。”
  我院打造產業創新鏈條,聯合相關高校和有基礎的市縣農科機構,在解決荔枝大小年、防控菠蘿黑心病、茶葉標準化生產等8個關鍵技術問題上實現初步突破;向合作共建的34家研發機構、346個示範基地,派出領軍專家和專家團隊,圍繞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問題開展聯合攻關,產生了“雞球蟲病疫苗”等一批大成果,解決了20多項企業想突破的重大科技難題,製定了30多項行業或企業標準。組建了廣東金穎農業科技孵化平台,構建起“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傾力打造成“農業科技創新矽穀”,吸引137家農業科技企業入駐,累計孵化畢業企業14家,入駐企業年總產值超60億元。建立起輕資產科技服務體係,科技支撐廣東永順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成為上市企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或高新技術企業。
全鏈服務,補科技短板出高招
  “有了省農科院的科技支撐,我們惠州市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的科技含量更高了。”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鍾振芳介紹,“從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稻米加工、品牌打造到聯農帶農每一步都離不開省農科院的科技支撐,省農科院的科技服務是實在的,是真正解決我們企業困難的,是我們企業切實需要的”。
  我院在全省率先組建全產業鏈專家團隊,以“一園一平台,專家進企業”的產業園科技服務模式科技支撐廣東現代農業產業園,總結了“海納模式”和“海豐經驗”。聚焦研製標準到品種、投入品、生產技術等關鍵環節,從生產到加工、營銷、品牌建設全過程靶向精準服務,推廣“生態茶園建設規範”等一批生產標準,為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提供全程核心技術保障,助力打造了英德紅茶、三水黑皮冬瓜等20多個國家和省級農業品牌,助力“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