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 專家之聲

謝大森:隻有科技水平達到一定程度,蔬菜風味育種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時間:2023-03-16 09:00 來源:科技與金融雜誌 【字體:

圖片

  謝大森

  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所長


  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蔬菜生產國,國人平均蔬菜年占有量超過50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國的4.55倍,日本的5.65倍,蔬菜品類更多達數百種。菜品越來越豐富的背後,是我國日新月異的蔬菜育種、種植技術。

  與此同時,我國蔬菜高品質產品不足,同質化產品偏多;設施農業帶來的年作障礙等問題也依舊突出,用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以下簡稱“省農科院蔬菜所”)所長謝大森的話來說,“中國已經到了從蔬菜種植大國轉變為蔬菜種植強國的關鍵時期。”


  小作物裏的大產業

  無論中國農業如何發展,人多地少的國情不會改變,而由於耕地過於分散,地塊無法有效集中,“中國規模化農業無法實現”的觀點曾一度甚囂塵上。事實上,我國蔬菜規模化種植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我國蔬菜的種植麵積約3億畝,產量約為7億噸,總產值突破了2萬億元,同時由於品種種類太多,是典型的‘小作物,大產業’。”謝大森表示,近年來,我國蔬菜規模化種植率不斷提升,蔬菜產業也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支柱產業,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發展國民經濟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數據,“十三五”期間我國蔬菜市場供求平穩,蔬菜批發價年平均每公斤為4.31元,比“十二五”期間的3.72元增加0.59元,增長15.9%。蔬菜種植布局更加優化,加快發展冷涼蔬菜的生產,夏秋季蔬菜供應增長,基本實現了全年無淡季供應。

  與此同時,我國蔬菜出口也一度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0%。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蔬菜出口額達149.3億美元,進口10.4億美元,創造138.9億貿易順差。而站在世界頂端的中國光伏和鋰電產業,出口額分別是254億美元和284.28億美元。

  在產量與產值屢創高峰的同時,我國蔬菜品種也已超過7000個,其中,僅豆角就有豇豆、四季豆、扁豆、白不老、蛇豆、油豆角、貓兒豆……不下10種,顏色、長短、性狀不一。而且,在農業科技的加持下,蔬菜的生產逐漸突破了地理和氣候條件的限製,南菜北種、北菜南遷的現象已經較為普遍,老百姓靠著蘿卜、白菜、土豆“老三樣”過冬的日子已一去不複返。

  “我們常說的‘寧夏菜心’就是南菜北種的代表。”謝大森介紹道,菜心俗稱廣東菜心,是十字花科芸苔屬,白菜的變種,白菜抽苔以後,經過長期的馴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品種。作為一種喜涼作物,菜心在5—9月份的廣東並不適宜種植,所以才有了將廣東的菜心品種、種植技術、人員等遷移至寧夏,收成後再運回廣東餐桌的“寧夏菜心”。

圖片

粵薹二號

  “以前什麼季節吃什麼菜,過季就沒有了,這種情況在北方更甚。而如今北方人即便在冬天,也能吃到我們南方的新鮮蔬菜了。

  《科技與金融》記者在1月底走訪廣州某生鮮超市時也看到,這裏不僅有產自本地的芥藍、菠菜,也有來自北方的南瓜、胡蘿卜;既有應季的花椰菜、萵苣,也有反季節的黃瓜、豆角、茄子等,蔬菜品類多達30餘種。

圖片

黑小寶南瓜

  除了全國整體發展形勢喜人,蔬菜產業在各地農業發展中,也逐步形成了多樣化的特色產業。“以廣東為例,連州菜心、耙齒蘿卜、中花芥藍、增城遲菜心、鹽步秋茄、呂田大芥菜等既成為了‘一村一品’的地標品牌,也切實地豐富了農戶的‘錢袋子’。”謝大森說。

  蔬菜強國的關鍵是種業強國

  蔬菜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以育種為例,我國蔬菜育種技術發展迅速,目前國產品種占有率已經達到87%以上,每年都有更多的新品種育成。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僅省農科院蔬菜所就育成了超過70個新品種,約占同時期育種品種1/3,全省主導品種的60%。為了牢牢端住飯碗,國家也將“種子保衛戰”提上日程。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對種業進行了全麵部署,包括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加快推進育種創新等。

  “蔬菜種業位於蔬菜產業鏈的上遊,是推動蔬菜產業持續發展、助力現代種業振興的有力保障,也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實基礎。”謝大森指出,我國已經到了從蔬菜種植大國轉變為蔬菜種植強國的關鍵時期,而建設種業強國更是重中之重。

  “這些年來,我們的蔬菜育種理念經過了很大的轉變,從關注綜合性狀的提升,到現在更注重在其它性狀達到一定水平後將某單個性狀做到極致,如優質型、抗病型等。”

  嶺南特色蔬菜產品一直是廣東省亮麗的“名片”,為了滿足市場對蔬菜品種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目前,謝大森所在的省農科院蔬菜所已開展了功能保健型、賞食兼用型、加工專用蔬菜以及華南設施專用蔬菜品種的選育工作,結合現代科技,開展節本、提質、增效的嶺南特色瓜類產業化技術研發與集成,以期為農民增收、豐富“菜籃子”、城市蔬菜穩產保供作出更大貢獻。

  “比如風味的問題,過去因為追求高產,在育種中不太注重口味,一些蔬菜中決定風味的基因被丟掉了,這也是人們常說現在的蔬菜味道不如以前的原因之一。這幾年,我們開始重視這方麵的問題,並且育成了一些具有老味道的品種。還有保健型蔬菜,我們也在育種時重點關注蔬菜中的保健成分,如冬瓜裏的丙醇二酸、番茄裏麵的葉黃素,來突出蔬菜的保健功效。”謝大森說道,“育種工作十分依賴於農業科技,隻有科技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圖片

爬地1號冬瓜

  作為新時代的蔬菜科技工作者,謝大森在為我國蔬菜種業取得成績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指出了仍存在的不足,比如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夠,包括有些地方品種、珍稀瀕危的種質資源的消失風險還在加劇;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特別是在育種的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麵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他表示,打好種業翻身仗,仍有一些“關卡”要突破,一些短板要補上。

  《舌尖上的中國》曾有一句精辟的總結: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中國廣袤多樣的地理氣候環境,從0到8000米的海拔變化,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如此多的食材選擇。但這並不能解釋,我國的蔬菜品種是如何從秦漢時期記載的20多種,發展到如今的7000餘種,我國蔬菜種植業是如何利用20%的農業土地,貢獻了種植業近40%的產值。關於這些,隻有科技可以解釋。



  專家簡介:

  謝大森,植物病理學博士,三級研究員。現任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所長,大宗蔬菜體係廣州試驗站站長,廣東省果菜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兼任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瓜類抗性機理、育種及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先後承擔科技部、省、市、院各級項目30餘項,主持或參與主持育成冬瓜等蔬菜新品種10個;獲得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以及其它獎項6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在《NatureCommunications》、《BMC Genomics》、《Plant cell reports》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