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 專家之聲

徐玉娟:從桑果汁到預製菜,加工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時間:2023-03-22 17:11 來源:科技與金融雜誌 【字體:

圖片

  徐玉娟

  必威betways 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


  從桑果汁開啟科研之路

  自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徐玉娟對農活並不陌生,每年暑假,她都被安排去幹農活。“每當看到農產品因腐爛被丟棄,就覺得可惜。”徐玉娟說,也許是懂得“粒粒皆辛苦”的艱辛,讓她與農產品加工科研工作種下了緣分的種子。

  1998年,徐玉娟研究生畢業後,來到了必威betways 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簡稱“省農科院加工所”)工作。當時,省農科院加工所還是以“種桑養蠶”為主,但傳統蠶桑業彼時已呈現萎縮和蕭條的態勢,急需轉型升級,尋找新發展路徑。

  而徐玉娟作為所裏招聘的第一個食品科學專業的科研人員,一到所裏就專注於研發桑果汁。她和團隊成員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從加工所選育的果桑品種著手,最終確定了最適合加工果汁的品種。

  回顧當年的研發過程,徐玉娟坦言,國內此前並沒有將桑果資源規模化開發的先例,在“從0到1”的過程中,麵臨著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的三重難題。

  加工業作為“農業裏的工業”,必須要有現代化的生產設備作支撐,而剛起步的桑果汁加工團隊並不具備良好的硬件條件。徐玉娟回憶,“當時科研條件有限,實驗大部分要靠手工,設備也經常出故障,熬夜通宵是常事。”

  麵對桑果皮薄、易腐爛、不耐貯存、難加工的特性,徐玉娟與同事們夜以繼日地研究,甚至經常睡在鍋爐旁,終於攻克了一係列技術難題,並取得了多項自主知識產權。

  經過長期的堅持與不懈努力,最終發明出規模化生產桑椹原汁及果汁飲料加工技術,在國內外首次實現了桑果汁的產業化生產,並因此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徐玉娟的第一項科研成果,她說“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意義,這更加堅定了我對科研工作的信心。”

  隨後,徐玉娟帶領團隊對桑果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開始了桑果精深加工的係列產品研發,其中“寶桑園”桑果汁成為了南方航空公司10多年的“空中飲品”,相關技術在全國多地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引領了全國桑果加工產業的發展。


  加工讓嶺南佳果“走得更遠”

  佳果,無疑是嶺南的象征與符號。以荔枝、龍眼為代表的嶺南特色水果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我國的種植麵積、產量居世界首位,廣東的產量更是位居全國第一,這對廣東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嶺南特色水果雖味道好、營養高,但具有強熱敏性,加熱後容易變色變味,且存在易腐爛、不耐貯、采後代謝旺盛、帶菌率高、加工難度大等多種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徐玉娟帶領研究團隊從原料的品種入手,首次構建了荔枝、龍眼等不同品種的亞熱帶水果的營養成分及加工特性數據庫,建立了品質評價體係;探明了荔枝汁等加工過程中色澤、營養與風味的物質變化規律;集成創新了一套荔枝汁、菠蘿汁等亞熱帶果汁防褐變技術、高效節能濃縮技術及非熱殺菌技術等亞熱帶果汁加工技術體係……

圖片

徐玉娟與同事進行食品加工研究


  “嶺南大宗水果綜合加工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連續多年被列入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改變了嶺南水果加工產品單一的現狀,實現了產品多元化、品質高質化、技術新型化的創新發展。據了解,該水果加工關鍵技術已在5省24家企業推廣應用,取得經濟效益近30億元。

  徐玉娟告訴記者,廣東雖然是嶺南水果生產大省,但由於加工專用品種和品質評價標準缺乏、加工核心技術與設備落後等技術問題,嶺南水果長期以來以鮮銷為主,加工比例低,再加上廣東氣候高溫多濕,水果成熟期集中,水果的采後損失率較高,水果產業的綜合效益不高。

  以柑桔為例,雖然廣東是柑桔大省,產量名列前茅,但廣東的柑桔加工技術比較原始,加工比率不足5%,遠遠低於世界柑桔加工比率40%。早在2000年在新會生產桑果汁時,徐玉娟就開始思考如何改良陳皮製作技術,如何推動傳統產業從生產和管理分散式的小規模粗放模式向標準化發展,提升產業的現代化程度。

  針對傳統手工作坊式陳皮生產所存在的加工粗放、農藥殘留、幹燥效率低下、易黴變等問題,科研團隊經過5年的攻關,集成創新了納米清洗、熱風(泵)幹燥、控溫控濕貯藏與陳化、基於二維碼的全程追溯等技術,率先實現了陳皮自動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加工所的係列加工技術還在江門新會的一家公司進行了轉化,建成了國內首條陳皮現代加工生產線,改變了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