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沒有好魚吃與沒有好價賣,消費者與水產養殖業的“鴻溝”到底在哪?
近年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品種、產量、價格等內容熱度較高,該模式在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注意到,無論是在係統設計、成本投入、尾水處理還是消費者需求等方麵仍存在製約點。為此,筆者采訪了廣東省農科院動科所(水產所)水產室主任、廣東水產學會副理事長黃文研究員,他根據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現狀進行改良,側重在尾水處理環節,並以此試養加州鱸魚,取得了預期效果。
廣東省農科院動科所(水產所)水產室主任、廣東水產學會副理事長 黃文 研究員
水產前沿:據了解,針對目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情況,您對養殖係統進行了改良,請您先介紹一下做了哪些工作?
黃文:養魚八字經“水”是第一位的,高密度養殖的核心在於水環境調控,主要就是如何去除水體總氮。我設計的係統中把水處理環節擴展到室外,用生態化6級工藝處理尾水並循環使用,核心技術是采用“立體吸附樁水處理技術”,理論支撐是如何通過調控養殖係統的碳氮比優化菌群結構,達到去除總氮的目的。此外,在尾水處理區加裝光伏板,進一步解決工廠化養殖能耗高的問題。
目前我們在用這一模式試養加州鱸,盡管它的利潤點較低,但其體量夠大且具有一個示範帶動效應。此外,在探索和完善該模式時,我們需要考慮更多實際因素和市場情況。一是該模式能否適合更多普通魚類品種,因為我們一直在思考,魚類養殖未來該怎麼辦?如果采用自然養殖模式,一味的強調低密度養殖,走有機食品的老路也是不行的,既要高產也要高效才符合當下對新質生產力的要求。
二是提質增效方麵,傳統的吊水養殖提質但不增效,我考慮吊水增重養殖的做法,在係統設計上,采取分階段養殖,我的設想是把池塘裏的魚養到七八兩重後,轉移到吊水增重係統進行標準化養殖1-2個月,除了去除土腥味、藥殘以外,還能夠繼續投喂增重,提高魚肉的品質,我們在加州鱸上已經取得了預期效果,海鱸、泥鰍、黃鱔等魚類都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去做。這裏充分利用了池塘的高效生產力,中幼苗階段快速標粗,後期短暫的進行“半工廠化”標準養殖,解決了漁業標準化養殖的問題。前期農戶仍然按照傳統的養殖模式,後期由公司進行標準化養殖,形成新型“公司+農戶”模式,並由公司直接對接消費者,達到好魚有好價的商業模式。
三是考慮到投資成本的問題,通過用生態法代替設備來處理尾水並循環使用等方式,投入的資金標準一畝投入大概在15-20萬,遠低於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水產前沿:從技術上來看,您認為目前工廠化養殖有哪些容易忽略的點?
黃文:我認為目前工廠化養殖係統的設計中對水環境的總氮去除不夠有效。在封閉的養殖條件下,菌群發生硝化、反硝化的功能驟變是肉眼不可見的,氨氮、亞硝酸鹽突然變化十幾倍,這就是為什麼全工廠化車間莫名其妙應激死魚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因為係統中的總氮沒有有效去除。
從目前的係統水流量設計來看,很多係統活菌的生化處理隻能停留約30分鍾,發揮不到真正的作用,且大多數養殖係統碳氮比低,即使投入活菌也無法發揮脫氮作用。再者,係統功能設計具有矛盾的地方,養殖係統、生化池需要加活菌,係統末端需要進行紫外線、臭氧消毒,前麵加菌,後麵滅菌,最後很容易馴化出耐性強、抗紫外線的菌類。
水產前沿:工廠化養殖在我國發展至今已有數十年曆史,您認為當前有哪些因素製約了這種模式更高、更快發展?
黃文:對於您提出的問題,我想回答一個更大的問題,也是整個水產行業現在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需要重構目前的水產品“買辦”流通模式,即不管多大的公司,都依賴魚中收購成品魚,水產品品質不完全可控。目前還沒有依賴養殖業務盈利並上市的水產養殖公司,可見水產養殖綠色標準化生產仍有較大差距。
以鱸魚或草魚等淡水魚為例,現在消費者更核心的需求是買不到好吃的魚(土腥味影響了口感),而不是小幾塊的差價,即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價值導向沒有真正轉化到養殖者層麵上去。假設一條魚從每斤15元降到14.5元,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他們並不會十分看重這5毛錢的價差,但對於養殖戶而言,這微薄的差價可能決定了當年是否盈利以及明年是否繼續養這條魚,但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這種真正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綠色養殖及流通模式還沒建立起來。
當前,消費者手握現金買不到夠信譽的好魚,但養殖端無論是養殖戶、飼料廠、種苗場等均因行情不確定而麵臨虧損,陷入無法“獨善其身”的水產品質量被忽視的行業漩渦,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新質“養-銷”模式需要進行整體確定性重構,市場需要能立得住的“時代英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