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簡報第10期
省農科院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
精神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勁動力
省農科院各級黨組織認真組織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九個必須”,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切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一、立足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農業麵源汙染治理取得新成效
農業麵源汙染防治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任務。省農科院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發揮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集成了農藥肥料減量增效技術、全程機械化PMP 技術、水稻“三控”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南方保護性耕作技術等係列農業麵源汙染防控技術,並形成技術規程,持續推廣。同時,創建以IC卡作為載體的生態補償信息化管理係統以及農業麵源汙染治理技術推廣激勵機製,建立了政府主導、農戶主體、村集體組織協調、農資經銷商及第三方組織協同參與的農業麵源汙染治理體係,以及以省、市、縣技術專家為依托、鎮村農技人員為主體的技術服務體係,有效解決了技術推廣“最後一公裏”問題。目前該技術規程和推廣模式累計在全省12個地級市、34個縣/市,162鎮、660個村成功大麵積推廣應用,參加農戶達到53.46萬戶、推廣種植麵積510.35萬畝,農藥使用量減少28.2%,化肥減少28.1%,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田重現了“田間聞鳥語,水渠見魚蛙”的生態景象。
二、立足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地市農業科技能力取得新成效
基層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技保障的關鍵。省農科院立足廣東農業高質量發展,積極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全力為地市農業科技能力提升提供動力。自今年3月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入駐佛山現代漁業科技園以來,積極參與西南街道“智慧漁芯”建設、三水區水產養殖業標準化建設,與企業聯合開展加州鱸苗種飼料營養關鍵技術、黃顙魚體色調控關鍵技術、水產動物高值原料開發與應用、池塘圈養模式智慧漁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等科技攻關,獲得加州鱸苗種飼料配製技術以及黃顙魚體色調控關鍵技術4項,研究成果在企業示範應用,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根據地方需求,7月21日在順德區成立了“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院”,開展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建立了新型基塘農業模式。目前,正著力開展南海研究院籌建工作。
三、立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民生問題取得新成效
針對紅火蟻危害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健康問題,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積極投入紅火蟻防控第一線,參與製定《廣東省防控紅火蟻若幹措施》,規範全國紅火蟻餌劑藥效評價方法,在全省推廣防控紅火蟻“三科學”(科學選藥、科學施藥及科學普及),先後在河源、潮陽、揭陽、潮州、陸河、雲浮、平遠、南雄、鬱南、新興等地開展春季紅火蟻防控行動,舉辦技術培訓,為全省紅火蟻防控提供科技支撐,確保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同時積極配合新華社、南方日報、南方農村報等主流媒體,開展科普宣傳,正麵宣傳科學防控方法10多期次,提高大眾對生物安全尤其是紅火蟻的科學認知。
針對我省部分鮮活農產品銷售問題,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不斷探索科技助力鮮活農產品出村進城服務模式,與河源市科技局聯合在河源成立首家“河源市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與農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開展技術對接,建立“三庫一平台”以及“農科U購”流通平台等係列農產品銷售服務平台,開展全過程谘詢、科技服務、保鮮冷鏈物流、品牌與培訓和鮮活農產品流通等服務,依靠科技助力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和出村進城。平台建設以來,通過線上銷售荔枝、鷹嘴桃、黃金奈李等農產品金額達200多萬元。
針對我省農村生活環境改善和鄉村風貌提升問題,省農科院環境園藝研究所研發了以生態治理技術為特色的鄉村水環境生態治理技術,通過串聯人工濕地耦合生態塘技術,處理農村生活汙水,修複汙染和退化的水塘生態係統,在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新旗村進行水環境治理示範,形成了可複製推廣的嶺南水鄉水環境治理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模式。治理前,村內無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內水塘溝渠水體水質較差。治理後,村內有了生態化的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水塘淤泥得以清理,水生植被生物多樣性提高,水生態修複、水景觀美化,村內水塘溝渠水體水質明顯好轉,係統出水主要指標COD、氨氮和總磷達到地表水Ⅲ-Ⅳ類標準。在廣州市南沙區東湧鎮大穩村,建設桑基魚塘、花基魚塘、果基魚塘等嶺南鄉土基塘景觀營造工程。桑基魚塘項目采用“粵椹大10”新優品種,既可采摘果做水果,又可以摘取桑葉做蔬菜,相得益彰。花基魚塘采用勒杜鵑、馬纓丹、及多年生草本花卉等長效型開花植物,使整個園區色彩繽紛,沁人心脾。果基魚塘種植楊桃、番石榴、黃皮等新優品種,果樹下種植草花,形成花果魚立體化景觀效果,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